昨天上午参加北京市课程中心的年度工作会,八个项目负责人安排了年度工作。任务还是挺多的,靠一两个的个人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区县也需要整合资源,采用项目负责的运作方式来完成工作。
在下发的材料袋中还有陶西平的两本书,《在反思中创新》和《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这是比较松散的教育漫笔选集,把平时对教育的思考按照主题从新进行分类。从书中可以看出陶西平对教育的热点问题很敏感,基本上涉计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可能因为不是专门论述一个问题,对问题的论述虽有卓见,发人深思,但感觉浅尝辄止,不够过瘾。
在午饭上,我们也谈到了北京市最近下发的“减负八项规定”,谈到了两会代表提到的英语教育的泛滥,也谈到语文教学的堕落。减负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行政命令,关键还是社会和家长观念。学校减负,催火了校外培训,孩子们更加疲惫。英语教育的泛滥和语文教育的漠视,会让堂堂的中国人丢掉魂,忘了根。现代化绝不是外国化,与世界接轨绝不是学会英语。想到曾有一段提倡汉语拼音化,这是语言不自信的表现,折射的就是民族的自卑感。
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教育战线上的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旧的观念已经打破,新的路子还在寻找,在困惑中坚守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明天不是靠顶层设计的,不是靠理论推演的,而是靠实践出来的。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敢于摒弃不合理的东西,善于总结合理的教育规律,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坚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