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现在参加饭局,觥筹交错,有时快乐的事情变成了一种负担,心累胃也累。
有人认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以此来证明“无酒不成席”,以至于不喝倒人不散席。
对于喝酒的危害,相信许多人都知之甚深。那么,为什么仍有那多人在“酒精考验”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可能真是“吾其情愿哉,吾不得已也!”
有许多民谣就这样演绎出来: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这样的民谣实际上在抨击官场饭局上的不正之风,有些人就把它当做官场潜规则。真是“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党风喝坏胃”。
固然酒文化渊源流长,斗酒诗百篇,但历史上更多的酒文化与放纵,与郁闷有关。酒仙刘伶生活在魏晋动乱时期,只能饮酒度日,放浪形骸。酒文化的历史就是放纵与郁闷的历史。
历史上的中国喜欢中庸,重视礼法,不是一个狂欢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酒的人是治水的大禹,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第一个明令禁酒的人是周公姬旦,在打败了喜欢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后,周公就颁布了禁酒令,在《酒诰》中说:“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汉唐时期都出现了禁酒令。
历史上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宋真宗时,有个隐士叫杨朴,真宗召他做官,他说:“临走前老婆对我作诗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切莫猖狂爱做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这首诗是说做了官再敢喝酒胡言乱语,就要掉脑袋了。
如今党中央颁布了公务接待禁酒令,是顺应历史主流。让党风正起来,让干部的身体好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