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西鬼节不同
九山李/文
中国的鬼节和西方不同,缺少一种狂欢的精神和戏谑的成分。中国鬼节一般来说有三个:
其一是清明节,万物复苏的春天,窝在家里整整一个冬天,趁着大好春光,去野外拜祖,去给地下的祖先送点纸钱。
其二是中秋节,正是收获的季节,活着的人和死者团聚,共享收获的快乐。相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准备上好的酒菜和瓜果共“祖先享用”,同时也送点上路钱。
其三是寒衣节,据说起源于秦时孟盖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孟盖女哭倒了长城,丈夫的尸骨显露出来,孟盖女就用带来的寒衣葬了丈夫。于是以后人们就在这一天用五色彩纸剪成寒衣,写上故去的亲人姓名,在门前焚烧。
中国的鬼节是与祭祖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时节给死去的祖先送上不同的好东西,让他们在阴间过得好一点,多保佑活着的亲人,不无缘无故地打扰活着的人。
西方的鬼节与宗教有关,如11月1日的万圣节(HALLOWEEN),据说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后来与基督教融合,加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到了现代商业社会,万圣节成为一个狂欢节日:各种鬼面具、奇装异服、糖果、南瓜、恶作剧等等。本来是阴森的鬼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在孩子们眼中,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万圣节前夜,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南瓜灯”跑出去玩。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不给糖果就捣乱”。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中国人对孩子不够宽容,总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在小孩子身上,让他们缺少了很多童真,总是规规矩矩,一种小大人的做派。
万圣节来了,妖魔鬼怪都可爱,爱捣乱的孩子更可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