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北京地名中“各”字的来历
九山李/文
2007年进入通州教育战线以后,接触到通州许多村庄的名字,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是有许多的村名中带有一个“各”字,如胡各庄、辛各庄、岳各庄,马各庄、康各庄、何各庄、张各庄、王各庄、等等,后来发现北京其他区县也有带“各”字村庄名字的,据我调查位于东部平原地方这种现象最多,门头沟、石景山就较少,而且这些庄名大多是比较大的姓氏。接近北京的河北平原也有这样的现象。
我很有兴趣地询问通州本地人,没有人清楚地说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名字。我根据北京“胡同”二字来源于蒙语的推断,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蒙语有关系,但也没有认真地请教圈内人士,现在还在存疑之中。
在网上查到有人认为
“各”字是由“哥”字的谐音转化过来的。说在很久以前,北京城东部平坦开阔,湖河密布,土地肥沃,于是许多人来此开荒耕种。最初来到这里的大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力,他们结帮而耕,结群而住,逐步形成的村落便以最早开荒者的姓氏命名,姓王的被称为“王哥庄”,姓张的被称为“张哥庄”。日久天长,人们觉得这其中的“哥”字有些别嘴,于是就逐步把“哥”叫成了“各”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不能解释为什么北京东部多,而西部山区少这样的称呼。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学理,认为更村名中“各”字,就是“家”字。那么,“家”又是怎样变成“各”的呢?这就要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去寻求答案了。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发生了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现代汉语j、q、x这套声母,是由z、c、s和g、k、h这两套声母演变来的。z、c、s和g、k、h在与i或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受i、u的影响而产生“同化”作用,变成了j、q、x。拿“家”字来说,它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作jiā,声母是j;而在中古时期(以《广韵》音系为代表),它读作ga,声母是g;在现代方言中,还有部分地区保持这样的读音
如江浙话读作gu,广东话读作ga等。成书于公元1324年的《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还没有反映这个变化。也就是说,g变成j不会早于14世纪。直到今天,这个变化的痕迹还可以见到,如“角落”
(jiǎoluò)北京方言中说“旮旯”(gālá);“缰绳”(jiāng·sheng)北京方言中说成gāng·sheng,等等。因此
从中古(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以前)到现代,“家”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在“X家庄”这类村名中,“家”字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是g而不是j。但读音与“各”接近。于是“家”就写成“各”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据我所了解在四川宜宾一带把“街”读作“该”,这也是在地名中保存古音的地方。但这种解释也有局限性,为什么有的地方这种叫法,而其他地方很少呢?
探索地名的由来是很有意思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如古地理学,古音韵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当然更需要敏锐的头脑和持久的兴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