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教育权力为何能逼死不愿剪发的女生》时,心理堵得慌,一方面为小女孩的离去感到痛心,一方面为网民感到悲哀。
事情是这样的:4月13日晚,山东一位14岁女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跳下,经抢救无效后身亡。据女生妈妈说,当晚她收到老师发来短信,要求还没理发女生这周末必须理发。这是老师当周第三条短信来催了。孩子听后坚决说不剪,后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很快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妈妈根本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傻眼了……(据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当所有的指责面向教育的时候,我已经很不平静了。是不是我们现在把学校全关了,无论孩子们怎么做,老师们都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和谐”的社会难道才是大家希望的吗?
我想起了鲁迅在五四时期的理性思考: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五四时期影响很大。尤其是主人公娜拉摔门离家而去的结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被赋予了革新的含义。然而,1923年12月,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做了《娜拉出走怎样》的著名演讲,他清醒地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命题。
娜拉出走,意味着抛弃旧秩序;但出走之后怎么办,即如何建新,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破坏,而没有认真地思考建设,无论破坏得怎样彻底,也不能说我们取得成功。鲁迅一针见血指出: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无数次印证了鲁迅的观点——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因为破坏,有人围观,喝彩,在这个网络时代,一不小心就成为了“英雄”。然而建设,却换来不理不睬甚至冷嘲热讽。
我想到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的不是批评与破坏,而是建设。我们在一次次的破坏中狂欢,我们剩下了一堆瓦砾。
不要把罪责再简单地推到教育上来吧,教育更需要所有人的支持。这是所有人的事情,如果现在的教育做的不好,就加入进来吧,凭你的聪明才智,教育可能会有很大改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