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人生规划与高中生学习”课程专题研讨会,在北京12中有幸听到了一线教师和五所学校的精彩发言,使我收获很多。
收获之一:人生规划课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青年学生精力充沛,幻想未来,但也性格不稳,这需要人生的导师。再加上现在社会多元的价值观,转型期的社会变革,家庭教育的误区,独生子女的性格等现实的问题使青年学生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孩子中的科学引领。在家有个好家长,在学校有个好老师,在单位有个好领导,在社会中有个好朋友,这真是人生的幸福,这也充分地说明人生需要导师。
收获之二:人生规划不单单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来自内心人的成长的渴望,是人对自己的准确认知与定位,对自己的精确设计与规划,对自己的全面总结与评价。这不仅需要借助于外在指引,更需要自己的选择。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一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引,但更多的是挖掘来自学生内心对于自己人生的认识与把握,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开拓人生。因此可以说在高中开设人生规划课程教师一定要慎重和适度,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行动。
收获之三:高中生的人生规划课程已经开始有人在做,并且做的不错。这是一个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团队。我从自身的经历已经明白个人规划对成功的重要性,萨特的存在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选择,你要用自信选择,并且有勇气为选择的结果负责。只有在团队的工作中,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效。我很感谢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团队,下一步思考的是我能够为团队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
收获之四:有些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具体来说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进行整合,使发挥整体的教育功能:(1)德育工作课程化,使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人生规划的主阵地,入学教育是关键点,,习惯养成是重点,主题班会系列化成为落实人生规划的支撑点。(2)落实导师制,使导师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良师益友。导师不仅是学识上的引领者,关键成为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引者。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3)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生人生规划的“助推器”。(4)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人生规划发展的最好平台。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大胆地放给学生去做,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规划自己的未来。
收获之五:教师要做人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关键的是指引人生。教书和育人要紧密结合起来,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要突破自己的专业限制,学点人体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后通过自己的人生规划来为学生成长做好榜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