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次去一所农村中学,因为周围要重新规划,因此学校的去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校长还是十分的乐观,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谈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时,校长说“我们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二十年后周围村庄的村长,村长的素质就是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水平,而且二十年后,依然对学校作出贡献的就是这些村长们。村长不是那些最优秀的孩子,而是那些中等偏下的孩子。为了二十年后中国的希望,现在绝不能放弃一个孩子”。其实校长的话说得十分幽默,一旦写成文字,就不能再现校长当时的神态了。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是对他的话记忆犹新,从来没有这样质朴地理解“全面教育”。
有校长的这一番话,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入城的教育。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我想第一批走进城市的农民,是勇者,使这些现代化进程的英雄早就了今日城市的繁荣。然而他们的下一代因为阶层的差别,很难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些人还在那里阵阵有词地说,农民工的子弟过多地占用了城市的资源。我们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走进城市的人,哪一个还想回到农村?不用说,他们再艰苦,再受累,自己没能在城市立足,也要让孩子在城市立足。他们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也不可能不愿意回去。二十年后,一个城市的素质,就决定着这些孩子的素质。他们现在受教育水平,就决定着二十年后这个城市的整体水平。
如果二十年后,你希望生活在文明的北京,你从现在就去关注一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