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 天 门 山》 王玲湘课堂实录

(2011-08-02 09:48:37)
标签:

古诗

教学

转载

分类: 学无止境

                                     相望  相融  相悦

                                                   ——《望 山》课堂实录

                                                    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玲湘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 ”,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师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你们的声音和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天门山很高很高。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生看后很惊讶)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

生:望天门山。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是歌”,读出韵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它的停顿是二、二、三。不过读得快了点,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老师用手势指挥该生读第一句,效果明显)

师:后面三句,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千万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真有歌的味道。唱歌有重唱,诗歌咱们就来个叠读。你们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老师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合作读)

师: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

(师生合作,最后一句重复)

2.“诗是画”,赏景品“色”

师: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这是个会意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日是——(生:红色)

师: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他拍下的四幅连环画,都是“望”中之景。让我们细细来感受,这画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哪,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习第一、二句。

师:古人作诗,常常“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

师:我们先来品品“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

生: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

师:对,那把利斧就是——

生1:楚江。

师: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谁有这样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

生2:楚江。

师: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你的眼前显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生:天门山本来是一座山,被楚江冲开,伴随“哗-哗-”的声音,分成了左边一座,右边一座,像两扇门一样。

生:汹涌的江水奋力地冲向天门山,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天门山终于被分成了两半。

师: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学习三、四句。

师: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中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美。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创设情境理解“相对”】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这两两相对,我们感受到一座座山就像一扇扇——(门)。

【揣摩品味理解“出”】

师:孩子们,问题来了,你瞧!(指两竖排的学生)这不明明是相对“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

师:想一想,你坐在车上,那路旁的树和景……同桌讨论讨论,一座接一座的山为什么有出来的感觉呢?

生:李白坐在船上,觉得两旁的景往后退。

师:(指站着的两两相对的学生)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把它们想得高些、再高些。船在前进,李白抬起头仰望。船行到这儿,两座山扑入眼帘。

师:(师走进生中)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船继续前行,两边崭新的景象又——

生:扑入眼帘。

师:两边的新景象不断地扑入李白的眼帘,这就是——

生:相对出。

师:这哪里是青山“相对出”啊,分明就是李白在——

生:在看山的景色

生:在山水中游览

师:对啊!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船过天门山,扑入眼帘的是,读——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醒目的白帆从辽远的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渐慢)

生:日边来(随着老师的节奏渐慢)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人山对话理解“情”

师: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青山如此多情,诗人更加兴会。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师: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李白吧。(出示资料)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这时侯的他对朝廷十分不满,你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异常苦闷。

生:伤心。

生:难过。

师: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这两组同学读——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出示两首诗的对比)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这两组同学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 、天门山) “天”“门”“山”的古字,也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灵魂中,与古诗一起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

(一生深情地配乐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还是那样险峻,它不仅仅是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天门山,也会深情地诵读《望天门山》

(生配乐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这些字、这座山、这首诗,通过今天得学习,让它们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