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这是流行在干部队伍中的顺口溜。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在年龄条件上不控制不行。现在领导班子普遍年轻化,年轻化的效果很明显。但是,一刀切实现年轻化,厅局、县处、乡科级都有具体的年龄杠杠,超过年龄上不了的就休想。这样以来,年龄这个宝的作用就被放大了,其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
一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日益突出。有年龄优势是个基础,但仅有这个还不够,得在有限的时间段里做出显著的成绩来,才能升上去。为了尽快升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不是从长谋划科学发展,而是急于求成,急于出政绩,把握自己的年龄优势以便升迁。于是什么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只图好看上镜头,只希望早见棉花晚见纱,越快越好。都是扳着指头算日子,念念不忘自己还有几年时间可以努力冲刺。
二是投机取巧走捷径的现象严重。干部队伍不是两眼向下看基层,两眼向前看长远,而是两眼向上看领导,积极向上钻营,不愿意深入基层多做实际工作。因为领导手里掌握着乌纱帽,只有努力接近领导才有表现的机会,有表现的机会才有升迁的机会。干部队伍中平时津津乐道的是领导身边发生的事情,对群众中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兴趣。想当初一句“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说者无心,却道破天机。
三是年龄一旦超标就意志衰退。年龄一旦超标升不上去了,不少领导干部马上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乘还在位子上安心享受几年,想起自己往日的艰辛,得补偿补偿,慰劳慰劳自己了。有的甚至动起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乘早捞一把的歪念头,许多贪官都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滑下去的。
四是士气低沉。年龄杠杠把干部划分成几个群体,各自打着算盘。特别是在基层,人到四十,按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经营刚刚丰富,正好工作。但是事实上基层干部队伍中年过四十就毫无进取心了,纯粹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有的即使还在位子上,有个一官半职,但心里都清楚自己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只希望四平八稳地过几年就行。有几人还愿意拼搏?
为了升迁或在位子上多呆几年,有的领导干部想办法把年龄改小,我就知道有这样的例子。口口声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领导干部,连自己的年龄都是假的,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