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韩启德院士:如何应对和延缓衰老?(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2022-08-22 00:10:30)
标签:

转载

[转载]韩启德院士:如何应对和延缓衰老?(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韩启德院士演讲视频截图

 

衰老是一种必然,而且是一道生命长坡。除去各种原因引起早逝的人,一般人都会经历衰老。

  

到底什么是衰老?


衰老既是独立的状态,又与疾病相互依存


衰老是一个过程,全身各处相继发生,人与人之间只是发生早晚,与顺序有所不同


衰老不仅增加疾病的发生,而且使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发生显著的改变

 

衰老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多器官功能相继丢失,老年人往往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所以给老年病人看病就必须更加注重系统分析,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如果按一个一个病分科诊治,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顾此失彼,甚至相互冲突,带来严重后果。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天服7-8种乃至十几种药物,这是按分科诊治带来的结果,每科医生都只顾及某一系统、某一器官的病患,缺乏统筹。

 

凡是药物都是有毒副作用的,这些毒副作用还具有叠加效应,即使毒副作用不明显,各种药效之间也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常常会对身体有害。

 

所以,老年医学专家已达成共识,那就是老年人每天同时服用的药物不应超过5种。

 

既然衰老时会有多器官功能丢失,其中多数无法恢复正常,我们必须学会与其和平共处

 

我们该如何延缓衰老?

 

对于衰老,我们也不是完全不可作为,我们可以防止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早衰,甚至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的过程。例如吸烟、酗酒、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等肯定会加快衰老,如果我们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就能相对延缓衰老。

  

我们也可以积极探索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各种介绍已经很多了,只讲一点个人的体会。

 

20年前,我的腰椎已经出现退行性病变,此后进行性发展,8年前出现严重症状,尽管经保守治疗症状减轻,但腰痛已成为生活常态;

 

自己认为“吃铁都能行”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身体越来越瘦,胳膊腿越来越细;

 

一直引以为豪的视力由1.5逐渐降到了0.7,并有了白内障;

 

体检总结报告中列有二十多处异常,包括影像学4-5个可疑阴影(其中前列腺癌高度怀疑)、多项肿瘤标记物指标升高和免疫细胞功能异常。


衰老进程的明显加快,促使我从三年前开始健身训练,每周2-3次,我高兴地看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迅速的改善,肌肉发达了,整个人挺立起来了,各方面功能得到改善,朋友们夸奖我不见老,我自己也觉得好像衰老的脚步慢下来了。


让我们衰老着,并快活着

  

上面讲的都是生理层面的衰老问题,但我想,衰老的精神含义也需要深入探究,精神与生理是密切关联的。

 

面对同样的衰老情况,面对生理功能一项一项地丢失,面对伴随衰老而来的越来越多慢性疾病的困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有人泰然接受,冷静应对,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激越;也有人整天处于对身体与疾病的恐慌之中,以及对生活境遇起伏的失意、失序、失落情绪中。

 

不同的态度取决于对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也由此影响到晚年生活的质量,乃至衰老的进程。

 

衰老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功能的丢失和疾病的痛苦。但是从精神层面而言,人生走过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各个阶段,见过世面,经过历练,心智与思想更加成熟,更能理解人生与生活的真谛,如果修炼得好,能够做到心静似水,荣辱不惊,超然于生活中的各种失意与失落,对世事洞若观火,对境遇甘之若饴,这样的境界是一般年轻人无法抵达的。

  

在这一方面,中国文化传统中有非常独到的洞察与表述。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诗最生动地阐述了这个道理,诗的上半部分表述衰老的身体状态:“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但到了诗的下半部分,则流露出他真正的精神世界:“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啊,夕阳晚照,红霞满天,只此青绿,往事历历,故人惜惜,放下所有,迎接新生,这是何等美好的情景!亲爱的老年朋友,让我们衰老并快活着!

  

本文发布于2022329日健康报、科普中国,为韩启德在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文字转自健康时报。)


本文删减了很多,因一直提示有“敏G词”,发不成。如果希望看全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Ab2S87U3ptArfAs2C0S5g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