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温度
在上课前两天,我就在网上搜索各个版本的西沙群岛的教学设计了,自己心中也一直琢磨着如何上。学习《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那么从哪里入手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呢?怎样有效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王老师的这堂课,让我豁然开朗,她以词句训练为基础,以“富饶”为教学主线,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
一、紧抓题眼,多层次感受“富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王老师为了做到这点,课伊始就说有位游客游了西沙群岛给了它两个字的评语——富饶。这么妙的切入口,这立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也对富饶一词产生了兴趣,有了探究欲望,学生马上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说着自己对富饶的理解。虽然这时的回答还是稚嫩的(宽大,景色宜人,风景优美……),但这回答实实在在。到底什么样叫富饶呢?老师让学生到文本里自己寻找答案。我看到的是,这时候的学生眼睛发亮,读书热情极高。学生们毫不费力地找到了一个词语(物产丰富),从而理解了富饶。然后,教师设计了帮老师忙,为你喜欢的一段内容配上解说词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从视觉感受、朗读感悟、内化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富饶”。
二、激活语言
品味课文语言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并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让学生欣赏图片集,使得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大龙虾的“威武”时,王老师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理解,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威武,是怎么样的感觉。这样使学生脑海中的“威武”有着很形象的生活画面,很丰满,有内容。在教学珊瑚时,播放录像,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海底,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哇”,可见这东西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极强,学生自发地给录像配音乐。感知了文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最让学生动起来的是给鱼录像配音。学生跃跃欲试,这时的语言好似有温度一样,自然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三、在细节显教学机智
课上有位学生的回答——“西沙群岛的海里有许许多多的鱼。”
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忽视。可王老师把他的话特意重复两次,是“西沙群岛的海里有许许多多的鱼”,而不是“西沙群岛的海里有鱼”哦。这样学生就很明白了,加上修饰语的回答,会使句子更好,老师会更欣赏,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几名学生的回答都用上了修饰词。
整节课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我将在我的课堂上一一借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