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天贶(kuàng)节

标签:
传统历法历史诗词文化 |
中国人对月、日相同的日子情有独钟,如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七夕、重九等。六月六也不例外。北方有谚语“六月六,看谷秀”,指的是庄稼长得好不好、丰歉如何,六月六时大致就可以确定了。因为六月六已过了梅雨期,骄阳炎炎,恰好可以把藏在箱底快发霉的衣物取出来晒一晒,南方有谚语“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宋代以后还形成一个长时间流行的节日——天贶节。
“贶”(kuàng)意为“赐赠”。据说,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忽然宣布,梦中上天赐给他一卷天书,要定一个节日纪念,于是就把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附近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http://s6/mw690/001tkWeNzy7m7DOXblr85&690
生活于宋元之交的文人许月卿有诗《天贶》:
天贶逢佳节,地灵钟异人。今朝书上考,同日是生辰。
部使(御史)星留次,临川月半轮。明年当此日,五马列朝绅。
http://s3/mw690/001tkWeNzy7m7DTTcEq92&690
后来天贶节的民俗活动,主要还是“晒”,出了晒衣物之外,读书人还把藏书也拿出来晒,并出现“六月六,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的说法,以至于官府的书库,也在这一天把经史子集都搬出来晒,寺院的经书也要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http://s13/mw690/001tkWeNzy7m7DSfGK89c&690
看明代傅汝楫《赠陈生》:
老农深住石溪傍,赤日蒙君过草堂。
若问生涯无可答,梅天犹有晒书忙。
梅天是不能晒书的,诗中的梅天应该是“梅天过后”的意思。宋人俞汝尚有诗句“宿火惟烘药,新晴还晒书”(《夏日闲居》)也是梅天过后晒书的写照。
六月六这一天,梅雨期曾潮湿发涩的门窗和梁柱也逐渐干透了,所以人们都选在这一天及时用桐油重新涂饰门窗、梁柱。民间还习惯在这一天晾晒煮好的豆子做酱,并与腊月做醋对举,称“伏酱腊醋”。所以六月六有很多别称,如洗晒节、晾经节、晒虫节、龙王爷晒鳞日、回娘家节等,一些少数民族还叫六月街、六月桥等特别节日。
http://s5/mw690/001tkWeNzy7m7DVHskk74&690
所谓“回娘家节”,是每逢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要接回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歇夏,一个月后七月初七再送回婆家,俗语叫“六月六,请姑姑”。另外六月六还是“暑衣节”,要给家里逝去的亲人泼绿豆汤、送避暑的单衣,以示记念(十月初一则是“寒衣节”)。
再看杨万里的《六月六日小集》:
青李来禽已眼明,新瓜入夏见何曾。
酒边忘却人间暑,消尽金盆一丈冰。
六月六日太热了,所以杨万里在诗中尽量把环境和心情都写得凉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