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斗指东南赤帜迎夏

标签:
历法诗词传统文化健康 |
立夏节气,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这天太阳行至黄经45°,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也是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古书中说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是春分,晚上天黑后,斗柄指向正东0°,其他节气都可以这样大致对应(每个节气顺时针移动15°)。
http://s11/mw690/001tkWeNzy7kdzNfHwC0a&690
立夏属于四月的节气,称“立夏四月节”,但立夏不一定都落在农历四月,我统计了一下,1967~2018年的50年中,立夏落在农历四月的有24年,占一半弱。今年立夏为农历三月二十(公历5月5日21时25分)。
http://s15/mw690/001tkWeNzy7kdzPUsV08e&690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写道: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簇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仲吕”是古代音律名,古人认为天体运行、季节变化与音律有关系,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的说法,所以“仲吕”成了四月的代称。而“朱明”则是夏季的别称,所以“仲吕启朱明”即“四月开启了夏季”。“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出自《逸周书》:“立夏之日,蝼蛄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王瓜是一种瓜蒌类的药用植物)
http://s15/mw690/001tkWeNzy7kdzRKk7sde&690
宋人项安世有《立夏日南风大作》,写出了“立夏日告别春天”的思绪: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着春风自在飞。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陆游也有《立夏》一诗: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古代用朱红色代表夏季,故说“赤帜”、“朱明”,而“东君”则是司春之神,他要让位给司夏之神南方祝融了。诗最后说,因天太热,已经开始换单衣了。
古代官方也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在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用朱红色的,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企求。
http://s5/mw690/001tkWeNzy7kdzUBT6Ib4&690
在我国南方,立夏节有“秤人”活动,人们在村口树上或谁家大门框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只凳子或箩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去过秤,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还要讲着吉利话,打秤花只能由少往多打出,因为在过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体重越重越好,小孩有时还要故意往衣兜里放些石子,使秤数增加。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可免疰夏。
http://s12/mw690/001tkWeNzy7kdzWwPFh4b&690
立夏后,气温会明显升高,炎暑即将来临,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称“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我国北方,立夏期间正是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的时候,夏收作物的年景基本已经定局,所以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http://s15/mw690/001tkWeNzy7kdzYDPOu6e&690
立夏养生,按传统中医的理论,夏季属火,火属心,立夏之后,心气逐渐转旺,所以养生主要以养心为主。虽然心阳功能的加强是有利人体机能的,但也会导致人的“心躁”,所以立夏之后人们要维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安心养神,饮食则宜清淡,避免心火内生。对老年人来说,更要预防气血淤滞。由于天气开始炎热、出汗增加,体内丢失的水分多,所以饮食不妨多进稀食,当然还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为安度长夏做准备。由于立夏后白天明显变长,人们起得早、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一定要有午休。另外,进入夏季人们常常急于着单衣、换薄被,这时还要注意避免引起外感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