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五堡
(2020-08-24 17:06:23)行走在陕北长城古堡之三
横山五堡
闫宗杰
长城出靖边开始由东西走向拐向东北,朝横山、榆林方向蜿蜒而去。
五月的一天,我沿着长城防线来到横山,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考察了横山长城沿线的古城堡。
横山历史悠久,夏时就有人类活动。清时置怀远堡为县(治所今旧县城),取"怀柔边远"之意。民国三年(1914年)为区别于安徽怀远县,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横山”县,现在是榆林市的一个区,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历史数千年里,横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西北国防重镇、军事要塞,是抗击外族南下入侵的前沿阵地。在横山境内明长城沿线分布着规模较大的五座军事城堡,分别为怀远堡、波罗堡、响水堡、威武堡、清平堡。其中波罗堡、响水堡在怀远堡(也就是现在横山城区)的东北方向,威武堡、清平堡在怀远堡的西南方向。
到达横山区后,我沿着204省道第一站直接去了波罗堡。
波罗(梵语意为渡到或接引)古堡,位于距离横山区20公里的波罗镇内一座山顶上。波罗堡建于明正统十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古堡设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鳯翥)、小西门(通顺)四门。面临无定河,东南高,西北低,依山顺势,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后来我发现,过了靖边古城之后,横山、榆林、神木、府谷的长城沿线古堡都建在山上,依山顺势,都呈不规则、高低不平的城堡,与平原地带四正四方的城堡完全两样。
波罗古堡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刀兵,可谓一座铁血城堡。当年宋与西夏的征战、大明与蒙古部落的征战、李自成与清兵的征战、清兵又与李自成残余在波罗城及周边展开的战事,都发生在这里。难怪古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慨叹!
据说在两百年前,波罗堡最繁华时人口过万,人称小北京、小扬州。居民大多以从事手工业、商业、医药、饮食业为生,有“小商业城”之称。城内有粮、盐、炭等集市,各种商行、药铺、当铺琳琅满目,生意兴隆。每逢过春节及庙会时,都举办灯会、秧歌、戏曲、说书等文化艺术活动,是集商贸、军事、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堡。
古堡内原有大小庙宇20多座,现存的“两寺一庵一塔”最为著名。北魏时有高僧云游到此,发现并建成卧佛寺。唐贞观年间,堡西石壁惊现天然巨大石佛,由此建寺,康熙帝西征时慕名来此,题“接引寺”匾额。堡内指月庵、凌霄塔也都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
1946年,在习仲勋的组织策划下,驻波罗堡的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将军,率领国民党军5000余名官兵发动了著名的横山武装起义。
现堡内居民基本上已经搬迁他处,堡内遍布残砖断瓦的民房和古迹,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近年来横山区对部分城墙及建筑进行了恢复和重建。一条南北主街道建有南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牌楼的景观。历经沧桑的波罗堡古建筑群现在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极力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和影视基地。
漫步在城内,穿过历史的云烟,也许你还会想象到一幅幅古战场硝烟弥漫的画面,诉说着它的荒凉与价值。
在蒙蒙细雨中,离开波罗堡,继续沿着204省道前往东距波罗堡20公里的响水堡。
响水堡依山而建,层层递进,步步升高,东、北两面临无定河,东南临沟,城墙依山势蜿蜒而行,古城形状亦不规则,设有东门、南门、小西门、西门四座城门,并建有瓮城。登上古堡,视野顿开,古边塞的莽莽铁岭、万里风烟,尽收眼底。无定河一路平缓流淌,流至响水堡却突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发出如雷响声。响水,响水,因水响而得其名。
响水古城堡,始建于明朝永乐年前后,距今约600年,鼎盛于明晚清初及后期。目前城墙残垣、城门均在。明清时期商户林立,生意兴隆,有商号的大户16户之多,大户古宅修建宏伟、工艺精细,多为砖石结构,现在还留有遗迹,有的后人仍居住于此。也有称得上豪华的“窑洞四合院”,像著名的陈家大院、曹家大院等,从里面走出了一代代名人贤臣。
顺响水古堡山坡而下,有一条旧式街道,人们俗称“旧城”。“旧城”紧依河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有集市,是响水堡贸易繁华的地段。后因省道的改建,日渐冷落。集市移至下游一公里处的宽阔场地,依旧车水马龙。
响水堡的名胜有好几处。有一处名为“响水天桥”,指的是响水堡以东1.5公里的天生桥。因为此桥系穿凿河中巨石而建,浑然天成,因此当地便有“三分天意,七分人为”的说法,此桥也因此得名“天生桥”或“自生桥”。行人往来,远远望去好像行走在河中的鳌背之上。天生桥建成后,成为无定河南岸居民到榆林的必经之路。
盘龙寺位于无定河北侧的盘龙山上,与响水堡隔河相望。盘龙寺山门外的九龙壁背面,刻有一首《盘龙诗》,正反皆可读通:桥水响流双浪开,寺龙盘塔绕河来。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由响水堡人、清吏部侯铨直隶州州判曹子正所作。反映当年的响水堡竟是一处塞北水乡的胜地,两岸垂柳,渔樵两利,富庶而宁静。
响水豆腐很有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相传于清早期,盛行于清末年,因年代久远,首创者已无法考证。长期以来,做豆腐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农副产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历经沧桑变迁,响水堡已变得疮痍满目,昔日的轰轰烈烈已沉寂多时,但残垣断壁之间仍然能发现一些以前的繁华细节,联想到响水堡曾经的恢弘和历史意义。
小雨淅沥,微风习习。趁天色尚早,原路返回横山城区休息。
第二天早餐后,首先去了怀远堡。
怀远堡,位于横山城南1公里处的山梁上,建于明天顺二年,有三座城门,东曰“怀远”,北曰“振远”,南门不明。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该堡即为县城。现在怀远堡城垣轮廓清楚,堡城砌筑的砖石已拆为民用,其夯土北城墙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断续的残存状。城南门已毁,东门砖券洞被农民改为窑洞居住,北门尚存,砖券洞现改为农民的库房。堡内原有鼓楼已毁,仅存楼台。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过刘志丹两次攻打横山的战事。
如今的怀远堡已经衰败,成为横山城区南偶的一个文保单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
距离怀远堡西南20公里便是威武堡。我继续沿着204省道南行,天气晴朗,一路山林美景尽收眼底。
到达塔湾镇威武堡村口,发现一块醒目的大石头上刻着“威武堡”三个大字,并有箭头指示方向。爬过两个山坡,就到了威武堡。威武堡,明成化五年置,城址所在的山体,平面呈长条状,地势平缓,东西北三面环沟,只有南部与其他山体相连。城墙砖石被当地农民拆走用于修建窑洞、围墙等,但土基尚存,基本轮廓可辨,地表散见大量砖块、瓷片。城内已无居民,小部分被沙埋压,大部分成为耕地。堡内原有的楼铺、城隍庙、娘娘庙、三官庙、储粮库房、把总署等已毁。现在只有城隍庙、娘娘庙、三官庙被恢复重建。站在残缺的城墙上,但见威武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威武之气。在威武堡城东新建的一座七佛寺,大殿已落成,十分壮观。城南新建了一座舞台,名曰“威武会乐楼”。据说现在每逢庙会和节庆日,四周村民汇集于此,十分热闹。
天空瓦蓝瓦蓝的,笼罩着巨大的陕北高原和深沟大壑。阳光下,静谧、寂寥充斥着世界,漫山遍野不见一人,只有破败的威武堡横在眼前。沟对面塬上停着一辆孤独的小轿车,远看上去如同蚂蚁一般。
与威武堡相距不远有一座响铃塔,很有名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到三层由石版砌成,四到十一层由红褐色的砖垒砌而成,至今保留得较为完整,棱角分明。原来塔上装有风铃,微风一吹,风铃便叮叮铛铛响个不停。传说该铃音能传数十里远,故名“响铃塔”。塔身下部开有门洞,内室有壁画,表现的是罗汉礼佛的场景,壁画的人物背景都有一个光环,但光环大小不等,形式形态不一,可惜现在这些壁画的剥落现象十分严重。
如今,威武堡已不再威武,而响铃塔也没有铃响了。
威武堡向西20公里是清平堡,明成化二年置。由于行政区划变革,清平堡划入靖边县境内。因为清平堡西10公里就是著名的毛乌素沙漠,据说现在城堡遗址已经被沙漠完全覆盖,看不到城池的样子,所以,也就没有前往。继续顺着204省道回到靖边,完成了这次横山五堡的考察之行。
下一个目标——榆林。
2020年7月22日于宁夏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