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夏的山之一---贺兰山

(2009-08-10 15:41:57)
标签:

贺兰山岩画

人面

面像

岳飞

杂谈

分类: 人与自然

     宁夏的山跟宁夏的面积一样,不大,而且也不多,主要有“两山”:一为贺兰山,在宁夏的北部;一为六盘山,在宁夏的南部。这两座山都是因名人的诗篇而有名。

    在宁夏生活了20多年,却没有很好的审视“两山”,亲近“两山”。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首《满江红》,把“贺兰山”这个亦真亦幻的名字,和无数悲怆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深深叠加于多少代人的脑海之中,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贺兰山情结。

    夏日的一天,我从银川出发,驱车在宽敞平整的八车道公路上,向贺兰山行去,想进入贺兰山在银川的几个隘口,体验一回“踏破贺兰山阙”的感觉。

    “贺兰”一词据说是蒙古语“赫兰”的转音,其意为“骏马”。 这个名字其实源自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代。那时,从大漠以北南迁的贺兰部匈奴人在这一代驻牧,随后这个氏族的名字也成了山名。我认为无论是其汉语的意思还是蒙古语的意思,都很贴切形象。远远望去,贺兰山巍峨起伏,雄伟壮观,在塞上骄阳的照射下,山峰连绵,岚气蒸腾,似一道蔚蓝色的屏风,横亘在银川平原的尽头;细看其山形,更像一匹矫健的骏马,在塞上扬鬃奋蹄,跃势欲飞。
    沿途鲜花盛开,庄稼茂盛,欢声笑语中,不能不想起《满江红》,正是岳飞这首激愤词章中的“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使得贺兰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使得天下人都知道了这座名山。而就贺兰山本身来说,它的独特风光,也是足以吸引世人目光的。特别是江山一统时,文人墨客歌咏更多的,还是它的自然风光。在明代,“贺兰晴雪”作为宁夏八景之首,留下了诸多题咏之作。如陈德武:“六化飞罢净尘裳,贵富家翁做意悭。满眼但知银世界,举头都是玉江山。严凝藉雪风威里,眩曜争光日色间,独有诗人怜短景,贺兰容易又青还。”清人胡秉正也赋诗曰:“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俯看黄河小,高悬白雪清。曾从绝顶望,灏气接蓬瀛。”

    经过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便到了“三关口”。这是过去银川直通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主要通道,也是过去重要的军事关隘。为了不教“胡马”度过贺兰山,当年,有多少戍边将士在这里泪洒山野。闭上眼,仿佛出现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场面,伴随着金属撞击声,人叫声,马嘶声,令人心神为之一荡。当年的长城、烽火台,历经千年风雨、人为破坏,仍顽强挺立,使人徒生沧桑之感。而银川和阿拉善之间,如今早已是平整如镜的通衢大道了。乘车驰过“三关口”,穿越贺兰山阙,不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使人在体味岳武穆当年“踏破”的豪情时,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夹杂着惋惜和些许失落。

    在世界文明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斗争与交融,一直是一个大主题,中国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也是这样。而在中国这两大民族的冲突中,有一道天然屏障,这就是从西至东的甘肃的祁连山、宁夏的贺兰山、内蒙的阴山(大青山)。所以,这儿从来都是著名的古战场。古代边塞诗中,就有许多描写贺兰山的诗篇。唐代卢如弼有诗云:“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以生动形象而凝练传神的笔墨,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苦和半夜激战的生动场景。就连田园诗人王维也写下了“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的诗句。王维是到过宁夏境内的,唐代另一著名诗人贾岛没有到过宁夏,但也写下了“贺兰山顶草,时动卷旗风”的诗句。可见贺兰山作为古战场,是多么的驰名了。岳飞作为一代名将、著名的军事家,对贺兰山不会是陌生的。宋代,贺兰山是宋朝劲敌西夏国的腹地。西夏国王在贺兰山中修建了许多避暑离宫,既作为他们纵情歌舞的地方,更作为他们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大本营当时,西夏在西北,辽在东北,共同与在中原的宋上演了一出新的“三国演义”,成为宋的心腹之患。宋的几次进攻都以惨败而告终,宋的几代名将为此也抱憾终生,岳飞对此大概也深有同感吧。所以,在他的词中,把贺兰山作为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象征,是非常顺乎其军事家、诗人的心境的。更何况,贺兰山作为西北的一座名山,还具有着地理上的象征意义。在古人的心目中,西北是天狼星的方地,而天狼星是“灾星”、“战乱之星”,故与岳飞同为宋人的苏轼,在宋与辽的战事失利后,写下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岳飞的“踏破贺兰山阙”,正与此有着同样的寓意。

    贺兰山的突出之处一为“山口”,一为“岩画”。

 

山 

    古人去:“夫贺兰者,头头是道”。然而贺兰山究竟有多少个山口通道,历代文献记载众说纷纭。诸如:《秦边纪》说:“口巨者三十有七,小者复一十有奇”;《嘉靖宁夏新志》说:“谿径可驰入者五十余处”;清《定远营记》碑刻则载:贺兰山有“七十二之要隘”。据近代人统计,贺兰山的山口,自北端的宁静口、镇北口、韭菜口至南端的崇庆口、小关儿口有三十八个较大的山口。山的西侧自北而南有归德口、大风口、句驿墩口、杀虎墩口等三十一个较大的山口。以上都是见于记载的。其实与山上放羊的老乡们聊聊,他们会扳着指头说出百十来个沟谷口隘的名称和位置来,什么偷牛沟、白胡子沟、草渠沟等。宁夏的山之一---贺兰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籍和古代兵防阵图上记载标绘的贺兰山沟谷口隘,一律都称作口。但这些图籍都是古代镇守宁夏的总兵、参将及其幕僚们坐在“虎帐”里绘制的。实际上很多被称之为口的沟谷是走不通的“死胡同”。与之相反,许多山口则是古来重要的交通要道。如银川城通向阿拉善高原有两条道路,旧称“大道”、“小道”。“大道”经由贺兰山三关口(古称赤木口)长约二百三十里,通汽车。当年,西北军门致中部曾在三关谷地与蒙古兵发生激战,蒙古兵仅二、三十人据险以守,西北军死伤枕籍达数百人。“小道”是经由苏峪口(古称宿嵬口)直越贺兰山,路险而陡,约一百六十里左右。当年,西北人熟知的“尕司令”马仲英所率的回族骑兵就是由这条路攻入银川城的。

    贺兰山历代为军事要地,战争频繁。正如古人评价的“宁夏北贺兰山,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也”。历代政权十分重视贺兰山地区的防备。唐永徽四年(公元六五三年),唐政府设置贺兰都督府,管辖贺兰山地区。西夏设贺兰山监军,曾在贺兰山东侧设右厢朝顺军司,屯兵七万,在贺兰山北设白马强镇军司,屯兵五万警戒沿山诸口。明代更是筑墙修关,设兵瞭守。仅三关口就派“军夫四千往役”以修筑关墙,并派“游击将军傅君统千军以防之”。清代警备稍稍松弛,但仍在五十八处山口设置墩哨,每个山口守兵三至五名不等。现在这些山口差不多都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烽火台(俗称墩子),这些烽火台都建在山口附近视野宽阔的地点。千百年过去了,这些无言的卫士仍然踏实地屹立在哨位上。在今天,它们依然有着方位物的意义。

 

岩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这些画产生的时间在2000年__10000年.经过上万年的风吹雨打依旧清晰可见.

    贺兰山口岩画是生活在此的原始先民将其心中想像的太阳神摹刻下来,用来在祈祷的时候膜拜。位于贺兰县金山乡的贺兰山口岩刻,是整个贺兰山岩画群中最为重要的一处。它地处贺兰山的东麓,海拔1448米,像是贺兰山豁开的一个大山口,所以当地人又叫它“豁了口”。那里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山巅沟畔常有云雾缭绕,宛若一方神秘的世外仙境,充满魅力。

    站在沟口,600多米的乱石滩从脚下延伸开去。山崖的峭壁上、卧石的平面上,到处可见凿刻或磨制的岩画,其中大部分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人面像,还有的就是马、牛、羊、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这些人面像的外轮廓大都呈椭圆形,也有圆形、方形、心形等。外轮廓的线条一般都刻凿得很深。如果你仔细端详,会发现他们面目各异:有的五官俱全,有的却只有眉毛和鼻子,或者只有眼睛;有的耳朵很大,有的有像小丑一样滑稽的大鼻子;有的则面如骷髅,充满了神秘奇谲的气氛。人面像的表情也是各有千秋。他们有的双眼倾斜、冷眼外望,表达出一种傲慢不屑的神情;有的嘴角上翘,带着女性特有的温柔、慈爱的笑容。这种人面像的外轮廓大都呈方形,让人不由得想起天圆地方的说法,或许方脸形的人面像就象征地母,而圆形的则代表天神吧。

    有趣的是,贺兰山口的人面像都比较爱美。他们头戴各式各样的装饰,或是一对长犄角,或是几根长长的羽毛,或是一顶尖形或圆形的帽子;女性们则挽着发髻,带着几分秀逸的风姿。几千年前人们对美的追求跃然石上。还有一种面部装饰,大概是原始民族的纹面或面具,那覆盖得满脸都是的条形纹、弧形纹,令人面看上去有一种异常的威慑力量。

    有一种人面像的五官造型组成一个小人,颇具创造性。人面像的眉毛构成了小人高举的双臂,眼睛好像他挂在腰间的长刀,鼻子是长长的身体,嘴唇则是他分开的双腿。整个看去,那姿势似乎是一种图腾巫觋的造型,神秘莫测。在山崖的最高处,还可以见到一种太阳神模样的人面像,它们双环眼圆睁,炯炯有神,头顶上用放射状的刻线表示光芒四射。宁夏的山之一---贺兰山

    贺兰山口人面像的旁边,还刻着许多奇怪的文字,它们的色泽比岩画新鲜很多。这些是西夏文的铭文。据说,后来的西夏人对这些古老而神秘莫测的人面像崇敬万分,认为是神灵的显现,于是就在旁边凿刻铭文,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祈望人面像能给自己带来吉祥。

    贺兰山口的动物图形大都构图简单,凿刻粗犷,却形象生动。骏马体魄健壮,群鹿活蹦乱跳,小鸟振翅欲飞,恶狼虎视眈眈。其中一幅凿刻着一只母狼和两只小狼,小狼在嬉戏玩斗,母狼在一边观望,寥寥数笔就将小狼的顽皮、母狼的慈爱表现出来,为我们增添了几分玩味的乐趣。宁夏的山之一---贺兰山

    望着这些散布在高峰夹峙的山沟里的岩画,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悸动。这些千年前留下的印记证明:生命的活水曾在这一片崇山峻岭中流淌过,直到今天,他们的生命活力,仍通过这样的方式激荡在我们心中,使这山脉、这岩石,有了永恒的生命与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短信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