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虑偶得三两招
(2011-11-08 21:29:48)
标签:
切推控制上杆幅度推杆送杆杂谈 |
分类: 高尔夫 |
自从腰伤后不再像以往那般频繁的打球了,有时候一周打个两场,有时候半个月才打那么1、2场,而成绩基本稳定在8字头。有时候下场感觉自己所有的状态都不错,但就是在杆数上反映不出来,总是会这样那样的莫名其妙失误。不过一而再的打不出好成绩也慢慢习惯了这样80来杆的快乐,虽然有时候心里还有那么一点追求,但也已经淡淡的隐藏在角落。
这些日子上海举行了美兰湖名人赛和汇丰杯,两次比赛我去了三天。我对职业的挥杆不是很留意,因为我知道我基本上永远学不好像他们这样的挥杆。我更关注的是职业选手在失误后的救球以及果岭附近的短打处理,特别是在名人赛观赛时,我就坐在9号洞果岭看各个选手的切杆表演。那种柔得如舞蹈般的短切让我敬佩不已,观赛后第二天我就到练习场模仿这些职业的切球感觉。我学习让自己在短击时更柔一些,注重节奏的流畅,在整个短打中不刻意加力而是自然的释放,确实感觉如此短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手感的培养。下场几次实地检验效果不错,只是因为短切的力度变柔了,在距离控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养成,不过好像习惯新打法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反正在场上虽然也有不如人意的时候,但大部分还是八九不离十,我想这是我应该坚持下去的。
近期的一些下场一直打不出理性成绩,有不经常打的关系,也有关注度不够的原因,理由可以找到很多,但在我不断的莫名其妙打出各种烂球后,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在身体没有活动充分或者身体疲惫的时候,往往会克制不住的增加上杆幅度,而这种上杆幅度变大又往往是自己感觉不到的。上次在昆太下场时,在到最后连续打出诡异的弹道后,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在后面两三个洞我刻意让自己保持4分之三幅度上杆的挥杆感觉,立刻球的质量就提高了很多,至少是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让我触动很大。
今天上海下着小雨,而我还是约上老索、老陆及孙总一起打青太新场。我今天主要的目的是检验昨天昆太的挥杆以及后面会提及的推杆一些想法。整场球因为一直想着保持上杆幅度,因此在挥杆的流畅性上有所欠缺,并且因为上杆幅度降低后整个发力和释放的时机以及身手配合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过无论如何今天挥杆的整体表现还是算不错,其中一号木打出过一次重大失误ob其原因是因为雨天太滑在下杆时右脚打滑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拉左。还有一次在球道三号木打深可能还是新的挥杆熟练度太低。而其他的所有挥杆虽然也有失误,但基本上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因此我想让自己缩短上杆幅度,不要像以往那样总是上杆到让杆身和地面平行是符合自己的,毕竟我的柔软性不够。挥杆方面还有一个改变是在下杆时让右手的动作像小时候打水漂那样的感觉,这样的想象更容易让我实现内侧下杆,特别在打中长杆时,这个想象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适合。
近期的推杆是我不大满意的,特别昨天在昆太尽然推了4个三推,回到家我一直在想推杆的问题。后面我回想上次在汇丰赛练习果岭看梁文冲、麦克罗伊等练习推杆的情景,当时我注意到他们在触球后的送杆幅度都不大。而我一直都送得比较多,可能是送杆造成我手上动作比较多,从而造成了推杆的不稳定。晚上早推杆练习器上我模仿那种上下杆幅度几乎一致的推杆方式,我感觉这样好像更稳定,特别是短推。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让自己利用转肩启动上杆,整个推杆过程都以转肩为主导,手臂只是配合,练习器上的效果还算不错。
上午我特地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到球场练习果岭感觉实地推杆的效果,在练习的时候感觉还算不错。而下场的效果比我想象更好,全场无三推,唯一一个短推失误也是因为果岭打孔在洞口突然偏离的线路。全场推杆应该在30推以内。
观赛后在切、推、挥杆方面都做了一些调整,明后天和大黄蜂、八路军、龙井一起到湖州温泉及安吉龙王溪打球实地再做检验。大黄蜂的球技在上次观澜湖给我很深的印象,绝对的高手,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相信一定会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