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健
黑龙江籍女作家迟子建在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2008年底再次以《额尔古纳河右岸》捧回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奖杯,这是东北作家中的第一人。1996年,迟子建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又以《清水洗尘》获鲁迅文学奖;2007年10月,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凭借小说创作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在全国文学界仅此一人。
迟子建,黑龙江大兴安岭人氏,十九岁开始创作,至今已有五百多万字的作品,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被称为文界的年轻老将。迟作文风清纯清新,一只饱蘸感情色彩的笔自如奔放,常常在如诗的形体之中述说如诗的故事与经历,即使是生活中极为微小琐碎的印迹,也会在她的笔下化为美妙的诗篇。迟长于小说创作,散文更佳,每篇作品都会起一个常人难以想到的名字;迟又能诗能画,情感丰富,文思飞扬,堪称艺术天才。读迟子建的作品,常常萌生一种崇拜神往甚至是敬畏之念,她是当代中国颇有成就的年轻作家。
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20余万字,写的是额尔古纳河东一侧中国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史。小说文笔经典,结构奇特,大气开张,评论界称作者与常人的“用笔”“用脑”写作不同,是在“用心写作”;作为小说非“事作”而为“诗作”。一向本不多读小说,但对这个长篇则情具独钟,反复翻读,感慨颇深,与评论文章所言多有同识。
迟子建获茅盾文学奖发表获奖感言十分精彩,语言朴素自然却超凡脱俗,对各方面的感谢依层次渐次推出,行云流水般发于心底。尤其用自然而又艺术的语言,对离世的亲人表达无限思念的那一段,令人动心动容!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5A/55/55.jpg
感言全文抄录如下:
谢谢!一个人也许不该记住荣誉的瞬间,但是在这个时刻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我觉得跟我一起来到这个颁奖台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是那一片土地给我的文学世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感谢大兴安岭的亲人对我的关爱,感谢推荐此书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和《收获》杂志社,感谢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在我修订长篇时所提供的美好环境,同时在这里,我还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鼓掌)
茅盾文学奖选择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的幸运。在此我还想说,那些没有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先生,他们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尊敬,他们的作品也依然是过去四年中,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茅盾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坛前辈,他是一个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关注民族命运、同情民族疾苦、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悲悯意识的作家,与他相比,我们还显得渺小和卑微。接下来我会磨炼自己的作品,使它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各位评委老师,感谢你们对一个诚实勤恳的写作者的厚爱和肯定,感谢你们把庄重的一票投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相信是你们深厚的学养和良知,与这部作品的主旋律产生了共鸣,谢谢你们!
我非常感谢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代俄罗斯文学良心”的拉斯普京先生说的一句话,在此作为答谢词的结语: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谢谢!(鼓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