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文化认同及生命意义的重建
(2025-04-09 07:57:16)陶华坤:文化认同及生命意义的重建
文化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识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的过程。它涉及地域、语言、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职业、国家制度等多方面。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体身份认同的核心,也是社会统一与和谐、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
1.文化认同是构建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手段。
文化认同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民族、宗教、信仰、习俗、语言等文化差异,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使人们更加团结、和谐和稳定。文化认同是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文化认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来源,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2.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华文化现代化有个文化主体性的重建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以中国的“启蒙运动”来诠释,都代表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生命意识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带来的“伟大觉醒”,构成了一个“觉醒年代”。毛泽东说,“学”不分中西,基本理论是中外一致的。中华文化具有天下道理的关怀与形而上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人的意义安放在人世间,与马克思主义一样,追问人类社会普遍规律。
3.重建体系:再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文化认同是文化光明磊落地将自己的真、善、美呈现给世界。第一,光明正大性。文化的光明正大性需要以非胁迫性和非引诱性为保证。第二,非迫胁性。文化的非胁迫性体现为两方面:在文化内部对其文化主体的无胁迫性,每个人都能无伤害地、平等地、尊严地存在;文化面向外部、面向世界时,不是用科学、技术、军事的力量来胁迫他者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身开辟道路,无需科学、技术、暴力为之开道。第三,非引诱性。文化认同却是使贪婪的人性变得更节制些,更善美些。
二、文化重建的哲学前提是思想反思
文化认同指个人或团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纳程度,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中的每个人,既有权利享受文化,又有义务建设文化。以民众之心为心,以民族之魂为魂;以生活之理为理,以实践之道为道。这就是中国文化认同与生命价值重建的现实路径。
1.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既有理性方面,又有本能方面。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软实力”,靠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之外的“硬实力”。换言之,文化的“实力”是在文化之外。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人们不断地思考“自己是谁”“存在的意义”“信仰是什么”……对先前文化的认同不自觉开始反思。
2.超越困惑:探索生命意义的终极奥秘。
生命意义的困惑:生命从何而来?为何存在?似乎永远无法找到完美的答案。哲学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更为多元。苏格拉底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尼采提出“超人”的概念,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不同文化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各异,但普遍认为,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
3.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认同程度:一是文化认同的表现层,即对文化形式的认同;二是文化认同的保护层,即对文化规范的认同;三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层,即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三个层次相互影响,构成文化认同的体系。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中最本质的认同,只有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有了价值认同,则不管文化的外在表现层和保护层发生何种变化,文化认同体系的根本就不会变。否则,文化的形式认同和规范认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认同体系就会顷刻倒塌难以为继。
三、文化认同与生命意义的重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生命意义的重建,则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和重新定位。文化认同与生命意义的重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认同为生命意义的重建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生命意义的重建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文化认同。
1.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属于精神领域,但文化的作用并不限于精神领域。教化,文化正是通过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塑造个人、引导社会。文化自信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文化赋予其成员确定的、一致的和稳固的意义,通过建构对文化的自信,个体可以获得上位的、扩展了的意义感,为抵御负面情绪、构筑积极心态提供心理资源。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
2.让生命焕发存在的意义。
关心人生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生活世界,何以生,何以活,何以让人活出人样来?尤其是日常的繁琐与艰辛,持久如宿命般的身心苦痛,如何在共同生活实践中,涵容化育出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和尊严?在忍耐中坚守着什么,克服了什么,维系着什么,保存了什么?在困厄中何所思、何所求、何所为?找到潜藏于自己内心的力量。当生命面临着重大磨难与创伤,如何重建?是三个字:爱自己。如何启动内心的力量,放下负面思想,改变思维模式,获得全新的人生体验。生活即修行,修行就在当下,不在诗和远方。
3.重建生命意义世界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尼采的眼中, 意义完全从人的内心产生。生命意义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 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独特目的或核心目标。人们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将要做什么, 并努力达成目标, 实现自身价值。而拥有生命意义是个体在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目标的基础上, 对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的认知评价, 属于认知维度, 强调结果。精神是一种力量,精神内涵只有通过对物质主义的抵抗与超越,才能真正诞生。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藏在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