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与文化认同
(2024-12-11 15:52:02)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与文化认同
陶华坤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是人类历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蕴涵。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来自自身强大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
一、文化认同: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在精神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神圣:向上是生产力,向下是软实力,向内是凝聚力,向外是竞争力。
1.盛世中华,何以中国?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群众自信自强的精神源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传承好、弘扬好中华灿烂文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责任,也是14亿多人民群众的共识共举。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道释思想体系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儒家强调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倡导和睦人际关系的构建;道家思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思想教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法则,体验生活的本真;佛教思想: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几近无我,强调慈悲与智慧,倡导众生平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3.心灵归属是文化认同最重要的特征。
聚焦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探讨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海外华人华侨等不同的文化认同主体;聚焦中华文化认同的客体,即剖析认同什么文化;中华文化面临怎样的困境。怎样实现中华文化认同:从民族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等方面激活蕴含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促进和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心灵归属是文化认同最重要的特征,文化认同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汇聚力量的重大价值,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价值意蕴: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战略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1.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文明形成是指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的阶段。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文明社会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2.文明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
文明兴,则国运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意识,为中国行稳致远奠定了人心根基,是中国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化认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础。推进民族复兴,清晰准确地确立中华文明观,从文明的角度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厚植文明底蕴,明晰文明追求与意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新进程。
3精神支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紧密相连。找准精神的根脉:就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问三个问题: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文化认同,指人们在其民族共同体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对该民族最核心价值的肯定性价值体认,它构成了人类文明赓续、立足时代、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最充分理由。
三、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向正在法国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赠送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讲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1.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文明冲突论。基于西方传统观念,着力划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强调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界限和区别。认为一种文明和一个人一样,要自我认识、自我确证,就需要树立一个与自己对立的“他者”。而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观察和思考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超越文明冲突论的眼光和思维框架。人类文明不只有一种模式、一条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增进文化主体性的引领性。
文化主体性就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对“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把握。无论对于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处理好古今关系、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处理好人我关系而言,还是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言,文化主体性都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意义。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3.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何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是什么样的文明?有哪些基本内涵?是什么样的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内在的生存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成强劲的向心力与吸引力,转变人心、争取人心、巩固人心,保持了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和平性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