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哲学:建立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024-10-28 21:08:52)
标签:
形而上学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政治价值 |
社会政治哲学:建立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陶华坤
一、政治学研究人类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社会
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公民基本权利与公共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厘清、坚持并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之于公共政治权力的价值优先性和根本目的性,才是政治哲学的根本主题。
1.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基本的政治秩序、进而谋求获得繁荣的政治秩序。基本的政治秩序即免于动乱、战火、匪盗等,使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得到保障的状态。良好的政治秩序则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繁荣,从而使人民能够获得富足与幸福。相应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任务应该回答政治秩序是什么、政治秩序如何实现、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实现等原初问题。
2.政治制度与政治秩序。
亨廷顿著名论断:变动中的社会需要通过制度化来实现政治秩序。治理的关键在于有完整的政治机构。制度化一般表现为有效的政府机构、组织良好的政党、公众高度参与公共事务、军队受文官系统控制、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有效的管理国家权力交接和控制政治冲突的程序等。同时,政府能够拥有公民的忠诚,有能力汲取税收、招募人员、创新和执行政策。
3.政治哲学研究观照政治实践。
政治哲学存在于实践之中。政治哲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在要面对“人应当如何更好地生活”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共同体”等恒久的问题,进而作出富有时代感的回答,而且要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与人的政治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政治哲学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学术殿堂,更要深入影响着社会的公共意识和政治行为。促使政治哲学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服务社会。
二、政治的中心主题是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正当治理
哲学如何切入政治?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中的政治通常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所谓“道、术、势”。孙中山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政治是有组织、有秩序、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1.亚历士多德把政治目的归结为“至善”。
至善是涵盖一切的为政之道。什么是至善呢?至善就是用互相亲和、相助,用讲道理而不是用暴力,用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拆台的一种行事方式和一种完美的结局。政治的目的就是用这种行事方式去实现和满足历史地产生的种种社会需求:如抗击自然灾害,致力共同致富,对抗外族侵犯,解决社会提出的各种困境和冲突等。所有这些有目的的社会需求被得到满足统称为“社会福祉”,也可统称为至善。政治就是用至善的行事方式进行运作的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2.内聚力:政治精神的共同体。
内聚力即是政治组织内部的团结程度。自主性是获得内聚力的手段,强大的内聚力也有助于自主性的提升。当政治组织能够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时,那么它同样便杜绝了来自外部势力对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这个组织原有的统一立场的政治分子便不至于轻易地腐化。随着原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得以维持,这个政治组织也就能够更加依靠自己的政治精神独树一帜,进一步摆脱外部干扰,形成稳定的政治精神共同体。
3.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哲学上:秩序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它指事物存在的一种有规则的关系状态。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和谐秩序建设的物质基础;良性互动的“国家-社会”模式是构建和谐秩序的前提条件。避免彼此掣肘与互相羁绊,只有国家与社会之
间张弛有度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持续有序的互动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秩序建设的重要思想纽带;社会规则的规范化与法律化是和谐秩序形成与存续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体是和谐秩序建设的价值指向与终极目标。
三、哲学中的问题来自问题中的哲学:回应时代重大问题
政治稳定是政治现代化得以推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追求政治现代化是有序的有效的制度变革,而不是撇开一切制度因素而造就的所谓民主。问题:权利政治和秩序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有效地保持在相互支持、相互推进的有效平衡点上。
1.联合国可以被看作是全球政治共同体的雏鸟。
当人类终于树立起能获得全人类认同并服从的权威中心,裁判中间体,政治将展现出它的真正风采:王道将终结、战争不再,各自为政的强国策便会由富民策覆盖,自由贸易、零关税也会从画饼成为现实。人类的造富能力将更上一层楼。政治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在平行的共同体间,公平正义没有中间体是不成立的。
2.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要素。
成功的制度将“国家、法制、负责制政府”三者结合在稳定的均衡中。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自利的本性,这既是社会契约形成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契约是自愿达成的,个体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选择遵守共同规则;社会契约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和谐统一;社会契约具有权威性,一旦形成,便对个体产生约束力。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因订立契约而产生,人民是制订契约的主体,国家应保护人民的权利。
3.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涵。
各国不分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因而应当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各国有权自主地选择和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上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而不是去制造和扩大国际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在文化上应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固有文化,彼此借鉴,共同繁荣发展,而不是推行文化霸权,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在国际安全方面,基于互相信任,彼此平等互利,以合作对话解决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