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拐点在哪:破解减负困境的思索与期待

(2024-06-29 09:36:16)
标签:

教育

减负

拐点

长效机制

教育评价

拐点在哪:破解减负困境的思索与期待

陶华坤

教育格局的范式转变,即所谓的拐点。精明的领导者能预测拐点,并利用拐点创造出真正的竞争优势。问道:减负的密码在哪?终点不改,起点从何改起?

一、减负困境:负从何来?谁最焦虑?

作业和考试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病根。设法减轻学生心理和精神负担、家长陪读和经济负担等。双减牵涉到政府、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要素。

1.减负要先消除家长焦虑。

教育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减负困境的症结:即社会注重追分文化、学校强调唯分数论、家长追求分数神话、校外机构鼓吹提分文化。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驱动家长行为选择的最大力量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与校外补习机构达成“你要钱我要分”的利益默契。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升学考试政策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现状不变,中高考等升学考试对于家长的影响力是最大最直接的。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

2.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家长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评价体制不改变、家长的知识观不改变,减负政策的实施将遇到难题。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特色发展的主要载体。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建构学校学科课程体系,对教材二次开发,开发精品课程。精讲精练,给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3.让作业发挥出更多的育人功能。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落实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协调各学科,规范作业总量与时长,杜绝重复性作业;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实施监督评价。强化实践性作业:学生尝试、铺垫、准备功效的课前作业学生合作、探究、建构功效的课堂作业学生应用、拓展、创新功效的课后作业。

二、破路径:从社会治理到教育治理

减负密码在哪?让教育回归学校。向管理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深化父母是子女“第一教师”的理念减负要一以贯之。

1.减负是系统工程。

全社会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是减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减负的本质是课改的核心。整体优化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计分方式、录取标准等。重塑多主体参与下家长、学校、社会共育的教育生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晰边界,明确核心,发挥优势,构建家长、学校、社会育人共同体。

2.破解路径增强社会和家长的减负共识。

挥之不去的阴霾。解决减负困局,治本之策在于推进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切断各类考试、评价、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跨越减负陷阱,厘清政府、家庭、学校、教师的主体责任,建立问责机制。育人为本、协同治理。观念先行,落实社会宣传和监督;减负提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规范管理。改变教师和学生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状态

3.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

教育是把被教育者带到他想去的地方。学业负担过重不能完全归因于教育本身,其有着复杂的社会渊源。社会中优质职业对高文凭的要求,形成社会对教育的反作用力,并从社会转移到教育之中。要促进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应遵循从社会治理到教育治理的路径。构建新型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完善双轨制升学机制,促进全民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中国。

三、拐点在哪: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拐点能够指导人们预测、理解和利用那些促成教育市场变化的关键点。设计调控杠杆,影响学生个体、家庭以及学校的学习时间分配。

1.领导必须学会如何寻找拐点。

深化考试改革,逐步调整教育竞争的规则,引导家长与学校调整博弈策略。改革的目光首先要落在以高考为代表的高利害考试上。把国际PISA测试理念引入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从落后的考试形态与学习形态中跳出来,超越学科的藩篱,增加有助于素养和能力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家长与学校智慧地竞争、可持续地发展。

2.以教育评价倒逼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升学考试制度,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督导评估,转变家长、教师、社会陈旧的成才观念。深刻变革,提供更多成才发展渠道,重视技能培养,发展职业教育,缓解高考压力。改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克服“唯学历”的用工取向,建立以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甄别机制。解除减负目标群体的后顾之忧。

3.政府必须建立减负的长效机制。

制度突破:“一尺难求”。评价是世界性历史性的实践难题,升学压力是负担过重的重要诱因。开发评价标准、评价操作工具,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多样化评价,利用新技术实施和完善评价功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学生进行追踪式、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久久为功。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把学生培养成材这个基本点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