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考试围城: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
(2024-06-01 15:45:00)
标签:
应试教育评价改革考试围城唯分数论泥潭 |
突破考试围城: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
陶华坤
教育要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思维僵化?回归教育的本质,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促使每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受教育者服务社会的本领。
一、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
重视高考中考舆情分析与管理。高考是人生的一次严峻考验,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付出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不被真正的社会认可的。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管理,杜绝任何高考炒作。
1.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开发每个人内存的力量,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公民能够得到公平的生成和发展机会,协助人们更好地去进行选择。2021年全国高考总体录取率高达92.98%,家长和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教育焦虑,其症结何在?中国教育如何突破考试和分数的围城?呼吁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营造良好教育价值生态。
2.教育要用文化来引领。
分数是教育的工具、手段,是评价者根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结果进行的一种测量。分数本身是有意义的、也是无辜的,确实能为教师和学生诊断学习状况提供帮助。但是物极必反,当我们把分数置于学习者前面时,认为分数比学习者还重要,把分数这一教育工具当作教育目的来追求,就会出现唯分数论的问题。
3.让全世界成为你的学习资源。
基础教育教学瞄准考试,大学教育看重学分和就业。学生学习目的似乎就是为考高分进大学,找体面、高薪工作。拷问:分数之外还有什么?分数之内还有什么?分数本无错,考试本无罪,关键是怎么考?世界未来最核心的主题,是学习、终生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去学习解决某类问题相关的核心能力。知识不能内化为能力,导致低水平勤奋。高质量学习需要跨界,需要跨学科学习设计。从知道,到选择、行动、创造,这才是对人学习力提出的真正挑战。
二、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原点
从高考中考喜报看社会及学校关注。从各地各校网站上看高考中考名校喜报,一些教育强市强区为什么却成不了经济强市强区?一些地方年年人才辈出,为何江山依旧?不要把评价手段变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目标作为口号。
1.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不是理智知识的堆砌。好教育四层次:好教育一定是适合教育,是完整教育,是赋能教育,是指向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好教育要促进公共生活改善;好教育要促进全体人民自由和全面发展;好教育要培养全球公民。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个漫长的生长过程。
2.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教育目标定位在什么地方?教育家陶行知要求培养诸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反对单纯的会考应试教育,批判这种杀人的会考,提倡创造的考成和全面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和大办平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转变理念,推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工具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亟需新设计。教育正处于转型期,要用文化来引领,回归教育本质和原点。
3.重新唤起启蒙运动的精神
应试教育就是抹杀想像力的一种教育。应试教育,恰恰是抹杀天才,造就书呆子。考试要不要,当然需要。如果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它对人才的脱颖而出就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反之,它就会产出大量的书呆子。天才和书呆子不同的地方,天才善于思考,书呆子善于储存记忆经验知识,这样,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适应不同的道路。
三、提升受教育者服务社会的本领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分析考分背后的成因,科教兴国呼唤优质教育,即人的优质发展的教育。关注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革除恶性竞争,办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1.应试教育根本不给天才任何问号空间
天才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问号,而且还会延伸思考,书呆子没有任何问号,其思维习惯就是储存。天才接触知识越多,问号就越多,思考越多;书呆子只要给他,就储存,储存越多,思维空间占得越满,就越呆。书呆子不傻,他知道自己就是个口袋,装进去什么就是什么,掏不出别的东西,他们很快就形成一种壁垒,美名学术圈,每个人提着个口袋,相互比比看谁的口袋装的东西多,在一起把酒论英雄。
2.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的生活。
教育要滋润心灵,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走出唯分数论的泥潭,回归教育本质,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培养其服务社会的本领。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民职业技能培训与提高,服务建设技能中国。
3.教育的评价指挥棒必须回归育人。
教育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对付高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能力、有勇气在人生的大考中交出精彩答卷。当前教育领域的诸多痛点、难点和堵点,长期形成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思维惯性一时还难以打破。该如何疏解?应追寻教育的本心。药方:开展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增值评价。现在的教育评价方式太看重结果了,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家长受功利心驱使,学生陷入过度竞争,由此,教与学的效率有时不升反降,致使学生消极厌学、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