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为国建良言为民谋福祉

标签:
媒体发声传播智库为民建言为国建言 |
智库:为国建良言
陶华坤
新概念的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为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引导社会舆论,教育大众理性思考。
一、智库:用专业知识解答大众的问题
将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落脚点,注重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发展,对理论问题的诠释、现实问题的破解、实践经验总结等方面聚焦用力。
1.智库建言: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为国建业,为民筑梦。智库不是一般性的纯学术研究机构,而是基于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支撑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智库需要作为瞭望台,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充分预研预判,诠释精神旨归,反映群众期盼,聚焦群众诉求,解答群众呼应。倾听各界声音,广纳民智灼见。为民生建真言,为发展献良策。思想往往在碰撞交流中产生,把良言变良策,为群众谋福祉。
2.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智库的定位在于决策咨询,智库的产出在于思想产品,智库的影响在于咨询的成效。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对内引导舆论、解疑释惑,增强公众的向心力凝聚力。
3.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智库的成果最终是要投放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
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专家学者以个人身份来表述各自研究的领域,提出相应的学术观点,对维护国家形象、阐明相关道理、维护相应权益是很有好处的。在中国日渐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智库需要提供更多的观点和思想。智库研究成果通过有效传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认,形成思想影响力。
二、智库:要有一种机制让社会精英去发言
智库是出思想、出对策的地方,主要就是靠人才。政府要想听到更好的咨政意见,一定要有一种机制让社会的精英去发言。智库常被人形容是一个国家的智商,它用思想替决策挣尊严、替民众挣信心、替国家挣未来!
1.为国建良言,为民吐心声。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基于学者的良知,不唯上、不唯书,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勇于反映群众呼声,善于提出解决良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良言、为百姓谋福祉,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咨询成果真正具有影响力、真正走入政府的心里。因此,“唯实、求真、守正”是智库打造精品的必要条件。
2.聚焦民生:人民的声音就是时代的声音。
沉下身心,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呼声和良言,渴求和期盼,民生分量越来越重。期待物价不再涨、住房有保障、就业更充分、上学不再难、分配更公道……中国智库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主动瞄准腐败、污染、信访、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难等社会问题。民有所盼,我有所应。共商国是,逐梦前行。
3.激荡思想:为人民说话。
何为好制度。真正好的制度让人身在其间有方向、有意义、有秩序且充满活力与创造性。事实证明,积极正面的智库思想产品通过一定的舆论媒介向社会进行信息传递,有助于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提高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聚焦:焦点、痛点、堵点。以实验、实践、实证为研究方法,增强针对性;发展思想市场,找准问题,凝聚大智慧,多出成果,发出好声音。
三、智库:在智慧产品生产与传播上寻求突破
传承国家智库属性,为国建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策的初心使命,课题研究可以独立,但思想上、政治上决不能独立。问题导向理念,在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找寻“题眼”。
1.强化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链接与转换。
新使命推进新研究。多出战略性课题成果;多出实践性课题成果,把研究选题的着眼点“盯在”紧贴需求上,把点题破局的着力点“扣在”下沉基层上,把课题成果“效益点”放在人民满意上;多出探索性课题成果。找准研究方向,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向人民学习,向群众求教,了解他们的困惑,听取他们的想法,用生动、鲜活的事实材料赋予研究成果以生命力。
2.智库成果的思想属性与传播方式。
智库是政策研究成果生产的集中地,主要靠思想力量影响决策者及社会各界。思想性、现实性是智库成果的重要特征,智库成果要想发挥咨政启民价值,离不开高效的传播手段。智库的天职是产出研究成果,没有了思想深度,也就不能称为智库。智库研究方向专业化。互联网时代,智库与媒体正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智库化成为传统媒体转型途中的一个重要选择。
3.在智慧产品生产与传播上寻求突破。
让产品更有生命力,让智库和媒体专家更有价值。发挥智库+互联网的创新优势。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格局,也改变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互联网+”不仅是研究课题,更是研究手段。重视精品生产,提供更有深度,更有思想含量的智慧产品。中国智库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智力产品回应民众重大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开辟启迪民智、凝聚民心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