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
(2024-03-01 17:55:53)
标签:
教育家教育种子酵母思想者思想种子 |
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
陶华坤
人之为人,在于有一颗仁慈的灵魂;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让公平正义之光暖人心田,怀敬畏之心,行真善之为。
一、国之为国,在其精神。
公平和正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希望。常怀良善、公允之心,常持自律、勤勉之志,在专业上求精、在细节上求严、在过程中求全,心中有秤,敬畏法律,崇尚公平,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1.国之为国,在其精神。在其根骨,在其史,在其人民。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民至上,人民第一!心怀国之大者,核心要义在于为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得民心者得天下,守住民心才能守住国业,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动力。凝心聚力,履职尽责,永远在路上。
2.为民密码。
国之大者是民生大计,厚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重点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重点领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与势、人与事、情与理,都是国之大者。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西塞罗说: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法。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3.孔子:“政者,正也。”
为政之道在于公平公正。一个“正”字,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所作为的为政者身体力行的功夫:待人公正公平,处事公正公允,作风公正廉洁。凡为政公正者,百姓誉之,无需下令也会紧随其后;凡为政偏私者,百姓唾之,三令五申也难以有人响应。公平正义是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二、公平正义是雕刻在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
公平正义涉及:公平、公正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政为所该为,这是民生应有的福分。
1.公正:天下为公,公正为民。
公平、公正是正义最基本内涵。个人正义守护国家正义、个体尊严组建国家尊严。国家尊严与公民尊严并不相悖,相反,只有公民尊严得以普遍保护,人民自然会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务,并主动与损害国家尊严的言行进行斗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要求政治、法律上的公平公正,任何阶级和集团都不能享有特权。
2.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利民。国之大者,经邦济世,但归根到底都是为民。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盛宴,而是一场精神修炼。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
3.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民主和法治是实现善治的基本途径。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建立科学而完备的国家法治体系。一方面,对于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都要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制订国家的法律规范,使国家的法律充分体现民意,并且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