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美国教育赢在终点了吗?
(2023-12-26 20:29:11)
标签:
教育家思想者质疑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
质疑:美国教育赢在终点了吗?
陶华坤
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奥数比赛中所向披靡,却无法在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后成为该领域的翘楚,无法引领世界科技的创新潮流。美国推崇的是“终点教育”,而不是赢在起跑线上。
一、思考: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学生里面有猴子、有鱼、也有大象,按照中国的评价体系,若高考的标准就是爬树,那只有猴子爬得高,对大象来说,很不公平?难道大象就不厉害吗?
1.悖论:中美教育的差异。
中国学生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获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地甩在后面。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稀缺,令人尴尬: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杨振宁说“美国教育的弊端”。
美国中小学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理科教育,有些学生甚至到了高中才接触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很多人直到高中才开始学习外语。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的水平不同,差距很快拉大。公立学校的学区制和私立学校一年高达5-6万美元的学费却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美国教育的一大弊端。
3.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
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把诺贝尔奖频频收入囊中。美国知名大学间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看谁能给既贫寒又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在我国,各大名校之间拼得最凶的是争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感悟:中国的大学已偏离原点,已经从一个学术机构变成了行政机构。美国赢在教育、赢在科技、赢在经济、赢在军事;收揽和掠夺教育人才以及顶级科技专家,输出美元薅羊毛、输出军火争霸权。
二、追问:中国的学生最缺少什么教育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鼻祖与典范。现代教育更离不开因材施教。越是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越能有效呵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1.学会批判性思维。
中国古代的哲学专著《礼记·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在讲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不贸然相信什么,也不刻意否定什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检测、修正、补充。简单来说,在接受一个观点或相信一个“事实”之前,学会先问:这个观点或“事实”有什么支撑?这些支撑是否合理?
2.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词。
以世界为课堂,把握时间、空间与人三个维度。时间维度:即经典名著与名校通识课程;空间维度:即物理场景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的维度: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做有根的“全球公民”:提升阅读力与表达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适应性与探索力、分析与创造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力、心智习惯、善良与诚实等。把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办学目标的设计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力应成为教育的内核。
3.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的含义。
“终点线”,即以终为始,把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当成目标;“赢”,赢谁?赢自己。赢什么?赢得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让孩子”,即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中国学生有一种说法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生的原创精神,高校要以培养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为己任。
三、启迪:美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
美国民族气质和政治文化的核心特征是实用主义,杜威强调教育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服务于民主社会的需求。美国的教育实践就体现着浓厚的实用主义特征。
1.试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更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顶尖人才”。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在1900至2001年诺贝尔科技、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国有230人,占43%,而中国人获奖人数极少。
2.叩问: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指数位列全球第23位,面对世界科技竞争差距,需要优化战略布局,要在高精尖技术行业突破创新,要加大在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投入。扩大中外教育交流,促进西方先进教育人才、理念、模式“引进来”,推动中国教育人才、理念、模式“走出去”,实现中外教育国内国际“双循环”。
3.扪心自问:中美教育区别在哪里?
中国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注重培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中国注重培训孩子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美国注重培训孩子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中国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继承,美国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中国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静态接受,美国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中国培养孩子严格、严密、严谨精神,美国培养孩子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天才”,美国培育出来的大多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