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永远走在“诟病”的路上
陶华坤
1.对“减负困境”的关注与思索:路漫漫其修远。
只要以“考分”为本的传统人才选拔模式不变,中考、高考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主导的评价系统依旧,不能从“根”上撼动应试教育盘根错节的体系,喊再多的减负口号,家长们只能是长叹:高考凭的是实力!“减负”的主要措施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入手,让学生走出被作业“捆绑”的命运。分层设计作业:让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成一件乐事。教师是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教师的价值不是仅仅为学生燃烧自己,而是要“点亮”学生的“心灯”。
2.终点不改,起点从何改起?
中考、高考两大指挥棒依然高悬。当教育主管部门嚷着给中小学生减负时,家长根本不领情。特别是对家庭、对社会来说,更多看的是教育的结果。减负陷入一种“课业负担过重——颁布减负政策——课业负担反弹——再颁布减负政策”的怪圈。在现有的竞争机制和教学模式面前,任何“减负令”都是软弱无力的。可以肯定地回答:十年之内,学生“负担重”的情况难以出现“拐点”。
3.中国教育何时能实现“减负”?
中国人欣赏“寒门贵子”的奋斗模式。减负是项系统工程,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通道,也是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阶梯。厘清关系、划分界线,对“校内、校外、家庭、政府”等方面明确“减负”责任。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社会倡导成才渠道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社会不能以升学考试的分数作为评判学校教育成败、教师水平声誉、学生优劣高下的标准;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实施“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