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教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的经验之谈

(2012-04-23 02:2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中心

 摘要:现实教学中的有三种现象制约着年轻美术老师的发展,作者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下,大胆地提出年轻教师要从自身素质的培养出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关注自身教的能力,逐渐转向学生的学。文中把绘画的学习方法临摹、写生、创作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提出年轻教师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即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课堂教学的创作阶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课堂教学的创作阶段

 

工作数年,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现象一:好像美术课堂教学就是画画,并不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观念存在于很多教师的心中,使得课堂教学被轻视了,于是上教研活动少了,听课的机会少了,想听课的年轻教师更是没有地方听了。

现象二:学校最重视的是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是教学的阵地,为了提高教学,经常搞年轻教师教学比武的活动,美术教师自然就吃亏了,一比就输,碰到要评教坛新秀了,更是吃亏了一次又一次。

现象三:美术教师很难把握平时的课堂纪律,也就很难正常地展开课堂教学,于是就出现上教研课是一个套路,而上家常课又是一个套路,两者之间的课堂教学差距过大,导致了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很弱。

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三种现象严重地制约着美术教师的发展。美术教师要在学校中有地位,就要做到课上得好,画画得好,还要会写论文,还要能带学生出成绩。那就有教师说了,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有几只手啊!这也太难了吧,可是从区内一些年轻的有点名气的教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管画得写得有多好,到后来他还是要来弄个教坛新秀的头衔,否则在3035周岁之前,学校的教坛新秀评比过程是少不了他的,垫底的份可能也是少不了。

如何走出这个现象,走出这个漩涡,在长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注重中,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感悟,我觉得教师要学会关爱自己,从自身素质的培养出发,扎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发展了,素质能力提高了,自己教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会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的学再次提高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和学几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不分彼此。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我觉得主要从日常教学和教研课下手,提高日常教学质量是基础,提高教研课质量是由量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一、提高日常课堂教学质量

所谓日常教学,就是我们每周面对的课时,这些课是我们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年都要,而且必须要面对的。教育系统给教师的回报也主要在这每个40分钟里,每个班的40分钟就是教师的阵地,也是美术教师能给予学生稳定时间的课堂教学,不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师自身的发展出发,课堂是最要认真对待的。每个40分钟的认真对待,就会迎来每年的丰厚回报,也许你会发现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提高了,写教学反思、教案设计、论文的内容有了,尖子生有了,稍加整理就有成果。

    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每一步的脚踏实地,如果教的是四年级的课程,在开学初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第七册的教案课件一课一课地找寻过来,或者是同行上过的教案课件共享,这些都是教师平时为了教研活动而准备的内容,而且试教数次,教学过程清晰、有条理,从一定程度讲,是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些好的课例还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好的作业排成照片保存好,等到有比赛的时候,可以借鉴、参考、加工。

二、提高教研课堂教学质量,

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提高教研课质量。美术教师上教研课的机会不多,最初的教研课形式,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练武。如何提高?我觉得我们可以把绘画学习最基本的方法迁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在绘画的习时,其过程不过是临摹、写生、创作,临摹是为了了解基本的绘画方法,写生是对绘画方法的一种应用,创作是长期写生后,逐渐走向自由挥洒地漫长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师上教研课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经历这些阶段: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课堂教学的创作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难、从量到质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是基础,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课堂教学创作阶段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期,它如同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徘徊前进。此三阶段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是否得法,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是否到位,都会直接影响今后课堂教学创作阶段的效果。如何理解这三者,我们来一一分说。

1、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

所谓的临摹,其原意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临摹阶段指的是教师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临摹别人的课堂教学为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观看、研究某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把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语言都深入探究的过程。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临摹谁的课堂教学比较好,是特级教师还是优质课教师呢?我个人认为,作为年轻教师不适合临摹特级,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多有趣的生成年轻教师是无法临摹的,不同性格的教师临摹的结果很多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临摹省级或是全国级的优质课,因为这些教师正在成长期,没有太多自己的风格,很多的课被评上是课本身的趣味性、创意性和教师认真磨课的结果。再者说,这些教师的课也是经过该区教研员认真指导、修正,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非常的圆润、自然,是值得年轻教师学习探究的。

我之所以提出临摹优质课教师的视频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见效的方法,记得刚毕业时,我对上课都没有概念,一碰到学校要上课、比赛就头痛,教学三年,可以说,我的教研课都是失败的课,后来,为了偷懒,就把朋友那里拷贝过来的全国优质课照抄照搬了一节到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上,不用想这节课肯定就是校级优质课了,我把这种偷懒的事美其名曰临摹了别人一节课,虽然这是一种偷窃行为,但是我却发现这节课之后,我的课堂引导能力、语言组织都强了很多,自信心也多了几分,在后来的几次活动中,我都用了这种方法,每次都很成功,每用一次对日常的教学就是一份促进。以我当时的教学理论知识来观察只是觉得临摹别人的课很好,但是无法用理论来研究,几年以后的今天,我再来看待这种临摹,我想它有以下几个好:

①深层次的感受教学目标

探究每一位教师的优质课,我们会感受到教学目标就是课灵魂的观念,每次欣赏、每次作业、每句话都仅仅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如2007年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北京 田春娣老师的《下雨了》一课通过戏雨、赏雨、画雨景、看雨景图等几个过程,使得“戏雨”导入简洁有效,把大小雨的技法解决;在“赏雨”中欣赏的图片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有代表性的韩羽的《听雨图》,使欣赏的效果大大的提升;画雨景时巧妙地解决重难点;看雨景图以特殊的展出效果出现。该教师选择的内容切口很小,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使得课堂活泼,教学有效达成。通过临摹优质课,我们会用新的眼光审视美术书,书中出示的图片是各种各样的,教师也应该选择小切口,确立教学目标,对书本上的图片也是有目的的选择欣赏。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教学资源的内容。

②打开了教师教学模式的思路

美术课的基本模式是导入、欣赏、示范、学生作业、展示,之外,我们发现,还可以有很多的模式,如2007年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区方璇老师的《火火的向日葵》的模式就是导入-欣赏-第一次作业-再欣赏-教师示范-第二次作业-展示。2009年省优质课一等奖《年年有余》的教学模式居然采用了三次作业的教学模式,从这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们每一个教学模式的制定都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模式可以是教师示范第一作业第二,欣赏最后,也可以是作业第一欣赏第二,示范最后。从她们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只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③了解教案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

有很多年轻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然地走入下一个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语言组织巧妙是及其重要,引导的好可能就是教学高潮的开,引导不好就触动不了学生的琴弦。参加全国优质课的教师应该是有详案的,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她都经过深思熟虑的,通过视频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语言一句一句的写下了,反复斟酌,了解其教案环节和过渡语设计的巧妙处。通过临摹,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圆润性,灵活性,技巧性,对我们的教学是一个有效地促进。

总的来说,临摹优质课的办法还是简单、易行、有效,年轻教师以此为要求,每学期坚持临摹2节优质课,其效果应该一年可以见效,对教师教学的引导、课堂的把握、教案的书写、语言的组织都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2、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

绘画中所谓的写生是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绘画人物的作画方式。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指的是在这一段时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临摹优质课时所学到的教学手法,自己独立地设计较为满意的教研课。基本的方法是,选择课例,根据课例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等。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教师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课异构,怎么更胜一筹呢?记得一位美术教育专家曾经指出:“(美术的)好课有两种:一种是创意上的好课,一种是技能上的好课。”而这两种课都需要教师有创新思维,这也是课堂教学写生的难点所在,临摹优质课教师的课堂时主要是感受和领悟,课堂教学写生的关键是自己要能设计一堂与众不同的课。

我也设计过一些课,最深入研究的还是《茶香四溢》一课,历时整整3个月的时间,当时,搜集的资料都有2G容量,经过考虑把内容定在了紫砂壶的设计上,当时也花很多的时间去尝试怎么样才能上得和别人不一样?用画的方式、剪的方式、还是泥塑的方式呢?于是我再一次去研究、尝试材料的特性,看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学生在制作时会碰到怎么样的困难,如何解决,展出的时候又以怎么样的效果出现,在反复斟酌中,课的雏形才显现。所以设计教研课的前期是一个痛苦、渺茫的过程,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走在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可能很长时间设计不出好的教研课,但只要肯认真深入地研究一课,之后还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会感谢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带来好处。

①能拄着拐杖踏出课堂探索的第一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走出临摹阶段,进入课堂教学的写生是在研究优质课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课堂探索的第一步,好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以优质课为拐杖,逐步深入探讨,从而把握整个课堂,使教学有效地进行。我在设计《茶香四溢》教案的时候,套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上海区方璇老师《火火的向日葵》一课,我觉得我的课例和她的很类似,就以这一课为模型设计教案,组织罗列教案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各个环节的过渡语,这时候再次研究优质课教师的语言就能轻松地把整个教学预案写下来。磨课的时候再反复斟酌自己的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虽然在教学上肯定是很不成熟的,但是通过这样一次重要的课堂教学写生使得自己思考的面更广了,对课堂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②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

即使是临摹了很多的全国优质课,在情感上,还是会觉得是盗用了别人的课,所以能写生好一堂成功的教研课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在有全国优质课临摹的功底,教师课堂教学写生相对来说会比较成功,通过这样的一次演习,教师对教案的研究、教学语言的组织,课堂的把握能力会强很多,能大大地提高教师的自信心。

教师开始注重授人以渔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做好一个促进者也将成为教师的关注点。在杭州江干区的一次活动中,有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了《坐看云起》,年轻教师在讲解烘云法时一味地出示、讲解欣赏图片,直至最后让学生绘画,整个过程条理不清。我当时想,如果他临摹优质课后再来设计这堂教研课,条理可能要清晰多了。作为教师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找到绘画的方法,而不是为了画画而欣赏,这就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区别了。

④教师开始注意生成

在未进入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听专家的讲座报告,很多年轻教师会对生成的概念很模糊,什么是生成,如何做到生成,我的课堂没有生成等等问题都会萦绕着年轻教师。而一旦进入写生阶段,教师开始思考的不是自己的教的问题,而是思考学生学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开始进入探索学生的阶段。这是教师教学中一个质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只有在课堂教学写生的阶段出现的,它使得教师思考得更多,更全面。 

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和绘画写生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感悟、把握、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应互动而精彩。从我的感觉讲,我觉得课堂教学的写生阶段需要经历2-3年,这也是教师开始摸索学生学的开始。

3、课堂教学的创作阶段

所谓创作是指创造文学艺术作品。对于画家创作,我们都不陌生,唰唰几笔就形成了一张画,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果敢的下笔创作,因为他胸有成竹,大量的写生,从量走向质,质的提升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创作灵感,能随时有感而发。课堂教学的创作阶段要达到的也是这种舒畅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教学的创作比绘画创作要难的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作表面上看,作品是课,是师生合作共同创作一堂课,这只是一个外在的现象,而实质上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都非常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人是教师,其实质的作品是学生思维的开拓、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从学生的学来肯定教师的教,肯定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引导作用。我们临摹了全国优质课的教师,也写生阶段也设计了几节课,从中也有生成,但还没有到课堂教学创作的水平。只能说,只有走出师教,完全地走向生成,才是课堂教学创作的开始。

那像谁一样才堪称是优秀的课堂教学创作者呢?在我的感觉里,应该像特级教师李正火那样的。我听过他的课,不是给小学生上,而是给美术骨干班的教师上的。在他的课堂上,我感觉他就像火,把所有的教师都熊熊燃烧,为什么他能燃烧学生呢,因为他抓住了学生的心,他的每句话都是为抓住教师的心而讲的。在课后,李国芳校长问:从刚才的课堂中,你觉得李正火教师干过什么工作?大家纷纷猜测:曲艺演员、心理学教师、食堂工作者、主持人、写作人等等,为什么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这些,因为课堂教学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文字功底很好像写作人;语言优美、注重急缓像主持人;能唱能跳像曲艺演员;能看透学生的心思像心理学家;平易近人像食堂工作者。听说,家长们给李老师一个外号就叫“鸦片老师”,由此可见,走向课堂教学创作阶段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教师。            

为什么美术课上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多种职业?而其他课就感受不到,我想,也只有在美术这样的学科中,才能衍生出有多职业形象的教师,这也是美术课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我们学生很活泼;我们的学生有点调皮;我们的学生要走来走去;我们的学生却又很喜欢上美术课,这些原因都造就了美术老师要迎合学生心理的、情感的、学习技能的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如同家长戏称李老师为“鸦片老师”一样,要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这就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可以永无止境地学习的艺术。好在我们有学习的榜样,李老师身上所具有的特征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教育》2009年第16   2010年第1-3

2.《中小学美术》2009年第16  2010年第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