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盈利500万到欠债的辛酸之路

(2022-06-15 15:24:13)
分类: 交易感悟
一、我的交易生涯
          细数一下自己这几年踏过的坑,最早接触交易是在2012左右,那时刚刚毕业出来在药店上班,一个月才拿人家两三千一个月,很节省,每个月只花五百左右,朋友同事叫一起出去聚餐,都舍不得(因为内心有个目标,将来要靠自己能力开家药房),其余剩下都存起来,为日后创业所用,辛辛苦苦存了一年,2012年具体几月记不清楚了,看到同事炒黄金,2万块钱一个星期赚了3千块钱,(心里打着小算盘,嘿嘿…正合我意),妄想着靠黄金赚一笔创业资金,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什么都不懂,肯定是爆仓归零下场,一个星期不到,就把自己的辛辛苦苦存的两万多亏完了,心情难受了一段时间。

         到了2013年7月,在家人和妻子的支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老老实实的开药店,心想着只要老老实实的做上十年,将来买块地皮,建个大点的店面还是可以的。
         2015下半年,随着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周围同行纷纷开分店,为了抢夺市场,我也到处寻找店铺,终于被我发现一块价值洼地,我当时很有信心能把这家店做大。但是,因为自己手头上资金只有八万块,刚好弟弟又要买房,给了八万,自己又买了车,家里因为弟弟买房也支持了,都没钱了,到处筹不到钱,跟银行贷款,条件不够,很憋屈……,最后因为资金不够没成功。受资金困扰,在朋友影响下,开始办了五六张信用卡,这也为日后炒数字货币巨亏买下伏笔。

        讲到数字货币,还要从2016年底开始说起,大概十月份左右,见证了比特币从4400左右开始暴涨到8800,再腰斩回四五千,当时没太关注它,那段时间主要被朋友带火坑去了,说到底都是因为穷,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没钱处处碰壁,在他忽悠下,投了百家利2万块,维卡币大概有七八万吧,事后发现都是资金盘,因为自己太急功近利,才会上当受骗,钱又打水漂了。
         时间又来到2017年初,看到另一个朋友天天朋友圈,发比特币暴涨的消息,后在他介绍之下买了ETC,据说最少涨到50元一个,当时最低价是4.8元,在7.8时买了点,后面一共买了2万块,平均单价是10元一个,共2000个心想着涨到50 元一个,就赚8万块,刚好抵消之前乱投资亏损的钱。心里想的美美的…
         对于一个新韭菜来讲,肯定是追涨杀跌,币也是越涨越少,看到亏损就补仓,不断充钱,到了6月中旬,ETC虽然涨到了130,但是我的本金也补到了10万了,就赚了六七万,还不如当时死拿,这样想的后果潜意识里也为后面的熊市埋下了伏笔
 图:2017年初到2017年9月份的ETC走势
从盈利500万到欠债的辛酸之路


          时间来到2017年9月4号,著名的币圈9.4,非常恐慌的一天,央行联合7部委全面叫停ICO,对于我这些手里拿的都是ICO新币种,交易所不能交易,亏损80、90%强制下架回收,那段时间顶着巨大压力,瞒着老婆不告诉她,晚上关了灯偷偷看K线,心里难受跟刀割似的,到了10月底,各种山寨币暴涨,开始满着老婆套信用卡,那段时间一共前前后后套了十多万吧,天天早上起床,账户就多十几万,人性的贪婪是无法满足的,赚了一百多万时,老婆叫我卖掉一些,或拿回那之前十几万本金也好,我只是口头答应,一直犹豫拖到了17年底,账户总额最高到了500万,当时膨胀就网上看豪车,看别墅,内心膨胀想要赚够一千万再收手。后面谁知道呢?也许赚到一千万还是觉得不够,会想着2千万、、、我就是属于那种只会买不会卖的!
           结果可想而知,到了2018年大熊市,币市一路狂跌,手里拿着一万多个ETC,账户迅速贬值到了一百多万,在巨大压力下,6月份开始尝试期货交易,刚开始转了价值25万的ETC去做期货,赚了四五十万,心想这种靠赌博赚的钱要尽快花掉,后提了将近40万出来,六七万还了信用卡,剩余买了台车。
  图:2017-2018年的ETC走势从盈利500万到欠债的辛酸之路


          第二天跟表哥约好买车时,本来不打算做交易的,但是自己控制不住,老是盯住15分钟K线看,觉得时时刻刻都是机会,重仓杀入,刚好表哥来到,没设止损,前脚一上车,后脚爆仓信息就到,一波亏损20万,还剩6万,心情沉重,拨凉拨凉的…..即使内心再不好受,表面上还是强颜欢笑,不能让表哥知道,被他知道等于家里人知道,老爸是很反对的。曾经听过一句话,“只要你撒下一个谎言,那么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替它掩盖。”此时用这句话来形容再好不过。为了填补之前亏损,陆续把剩余的ETC转过去,期间亏多赢少,爆完就充钱,此时已经失去理智,天天茶饭不思,盯住15分钟K线,从早上6点多起床,开店后就一直看盘,连客人进来买药都懒得搭理,有时候晚上几乎盯盘到天亮,我的近视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严重的由于是短线交易,被套了就会死扛,睡眠就像婴儿般,看十五分钟眯十五分钟,一直到天亮,硬扛到早上开门营业,继续像个行尸体走肉般重复着相似动作,最后有一次,也是最后一笔资金,眼看着下跌也不止损,硬扛,幻想着能反弹点止损走人,最后直接自暴自弃,看着一点一点下跌也无动于衷,爆仓亏完死心了。

         经过这段痛苦经历后,自己一直在反思,总结这几年是白干了,在巨大压力下,感觉自己瞒不住了,必须要鼓起勇气跟老婆坦白,最后在老婆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下,拿出了买房款去还了信用卡和其他借贷,才慢慢缓了过来。对于这几年,内心愧疚觉得挺对不住老婆的。


二、人生“过山车”之后,开始了买书看书
        相对于大部分爆仓者的悲惨经历而言,自己还不算很惨,算比较幸运的,起码还有家药店支撑着,经过痛定思痛,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牛市,自己不去学习,下次还是会爆亏。看过那么多高手的悲惨经历,最终实现凤凰磐涅而生,自己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学习?
        随后自己就开始到处向一些高手请教学习,听说什么书好就买什么书,其中也针对自己的个性,本人性格比较冲动,自律性较差,所以也买了《交易心理训练》,马克道格拉斯的《自律的交易者》和自控力,技术分析方面的书,前前后后一共买了有将近100本书,期间无意中发现了老师的微博,也看了其它一些币圈大V的发家史,深受影响,每天像打了鸡血般,拼命看书从早上看到晚上12点,中午累了就躺一下然后继续看,我看书比较慢,习惯一字不漏的看,对于一段比较难理解的话,会连看几遍,看的最久的一本书《期货技术分析》看了一个月。
         这样一直到了19年2、3月份,一共看了三十多本吧,当初的原意是用两三年时间靠自己看书自学技术分析,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发觉这样学习有点盲目,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不得要领,缺少系统性学习?高人指点?后来想起了蛋黄派老师,因为之前看过老师微博的文章,再加上老师学费不贵,相比于其他分析师的学费,动不动就几万块,老师的性价比更高。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的大概投资经历,有点啰嗦……,自从认识了蛋黄派老师,学了蛋黄派操盘,感觉人生不再渺茫,因为深知只要学好蛋黄派操盘,以后一定不缺赚钱机会,而以前恰恰相反,因为自身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总想着一夜暴富,害怕错失每个赚钱机会。跟老师,不止学到技术,更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在此深深感谢老师的无私奉献,将自己二十多年的交易经验和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三、学习后的交易感悟 
          转眼已到9月,不知不觉已经学了四个月了,当初报名时,觉得要学四个月感觉时间好漫长,要毕业了,才发觉时间不够用。记得刚开始学蛋黄派操盘时,每学完一堂课,就饥渴难耐的想学下一堂课,巴不得老师一次性把课件讲完……到了中后期以后,由于老婆快生了,加上自己又要看店,因为是自己的店,所以比较自由,说忙也不算忙,有时候早上比较忙,忙起来也没时间去顾及学习及交易,所以一般我不做短线。
         那么说到交易,虽然老师三番五次跟我们讲了,没学完不可以实盘,但是,自己在学习期间还是偷偷的做了几笔交易,主要还是数字货币。从实盘结果看,对比没学蛋黄派之前,区别是很大的,本金盘中最高时,翻了五倍左右,最后离场时还有三倍,由于期间有两三笔是因为自己对信号有效性的高低识别错误导致的。总的来说还是自己基本功不够强,对于自己交易系统也没构建好。
  
         以前没学蛋黄派操盘之前的交易,如果出现暴跌就会到处找消息,看各种大V分析师的言论,看得眼疼,恐慌,没有主见,乱操作。
        学了蛋黄派操盘后,对于出入场都有了严谨的逻辑依据,懂得了顺势交易,不再逆势抄底摸高、亏损不得补仓,不重仓交易,不频繁交易,主要以日线周期为主,4小时和15分钟为辅助。入仓之前,就会想好对于信号成功率的高低如何?仓位应该多大?万一假突破,止损应该设在哪里比较有效?在什么地方加仓才合适?在什么地方应该减仓?出现什么信号应该离场?离场之后应该做什么?这些统一为一个大框架,大框架里面包含了许多详细的知识点,老师都给出了严谨的逻辑思维,都有理有据!就像面前放张白纸,然后老师给你描述了一个人的样貌身材,你按照老师的描述,画出一个人的表面形状,然后再告诉你心脏,应该画在哪里?脾,肺,肝,肾,胃,小肠,大肠,都应该画在哪里?最后再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作用告诉你,你在串联起来,一副完美的三维立体图呈现在你面前。这或许就是自己以前一直在找的交易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