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转眼又要开学了。估计今年事情会不少。
大学行政化、学术官僚化、评价数字化的内在根源不在大学自身,官员们也从不否认。梦想这个“不好”的体制一朝就能改变,除了在影视屏幕中和规划文件中,现实中没人相信。人还是这些人,只能换个logo。
教育不是运动,教育是过程。
日常,是天天在运行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的“大问题”路人皆知,指点教育弊端已成时尚。如同春晚,说好看,是全国的大围观;说效用,就是过节的一桌荤宴。其实,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个体的水平最关键,学生与教师之间耳熏目染的思想、知识、经验交流,那些糟糕的管理、平庸的领导还真管不着。教师作为职业,与公务员、工程师、娱乐明星的差距就在这里。
教育不是工具、程序,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日常,却是学生遇到专业精、经验实的教师的机遇偏少……

比起校园、设备和师资力量,教育观念更重要、更根本无需赘言。但大话题往往遮蔽坏理由:没做好自己的学问也怪大学体制糟糕,就像政府官员腐败怪职务风险太高。教育像艺术,总是从“对现在不满”起步,又总是拒绝停在“政治正确”的高地。创造性,必是来自局部的、个人的专业实践。
教育是“对的”理念,教育更是人文经验。
日常,“被”体制培养出的思维、惰性和意见,一起参与着旧体制的运行……
还是认可米歇尔·福柯的观点,没见过世上有能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只有某个具体领域的“专业人员”;或如马克斯·韦伯所言,知识分子是把学术作为一门“职业”的人。只有职业能力在一定范围中实现的话语权事实,才能产生改变现状的实践……俗话说:堡垒常是从内部攻破的。
教育,永远靠教师,其它神马都是浮云。
日常,需要真正专业的教师……体制尚待改变,学生可先受益。
大学中,不缺志存高远以嘴启蒙社会的“高人”,最少独挡一面用脚踏出日常新路的“常人”……崔永元说得好:“跑的总比说的累,说的总比跑的快”。
现实是:跑着干总会遇磕绊,坐着说总能得快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