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2010-12-12 22:05:54)
标签:

公共领域

符号

表达

大众

个性

创造力

分类: 问题之我见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读陶东风博文:“阿伦特论公共空间”,节选 + 乱想

(1)、“公共的”的含义之一:可见性

    公共意味着可见性/公开性(visibility),不露面的东西不可能有公共性,我们对于现实的感受依赖于公共领域的存在。

    阿伦特认为:人的一切感受、体验,必须成为在公共领域向他人“呈现”的东西才能获得现实性。“无疑,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私人的都是无关痛痒的……”

 

    “露面”的公共性,要求“感受”表达的时代性与专业性,否则无法进入展示空间。例如,私人聚会中卡拉OK唱得很自恋,但与路人皆知的流行排行榜无关。

    如果个人“感受”获得现实性就必须进入公共空间,那么业余的、匿名的只算是“公共”,“公共性”属于那些会“呈现”者——表达优秀者,通往公共性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2)、“公共性”的含义之二:世界性

    “公共”是与我们的“私人地盘”相对的“世界本身”。“世界”并不是“大自然”或“地球”,世界“既与在共同栖居于人造世界上的人们之间进行着的事情相联系,又与人工制品、即人手制作的东西相联系。”世界是人类事务发生的场所。

    阿伦特认为:大众社会之所以让人难以忍受,是因为它既将人分开,又有将人联系起来的力量。想想地铁出口黑压压人群,大众社会是没有个性、没有区别的人的聚合。

 

    世界,是由“人工制品”构成,公共空间 = 符号空间。所谓“人类事务”,就是人们使用符号互相交流、对抗的博弈规则与过程。

    地铁口是通往不同空间的过道,黑压压人群进入专业空间就进入了严格的等级中——“大众社会”里的时尚、个性和反抗,多是为业余聚会选的“服装”。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3)、“公共领域”与“宗教领域”

    “世界性”意义上的公共性也不同于基督教的那种“人类之爱”“博爱”。基督教的“人类之爱”虽然有普遍性,但是却没有世界性/世俗性的(worldlessness)。相反,宗教的根本特征就是否定世界性。对于这个世界的逃遁,是宗教的基本特点。

    阿伦特认为这种情况虽然典型地发生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人们的尘世不死的观念收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它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时代。”

 

    大一统体制对个性和创造是限制,也有两大优点:

    1、为创造提供“世俗的”语境。例如,体育文化缺失之于李承鹏;学术道德缺失之于方舟子;艺术人文滞怠之于陈丹青;学术与大众传播隔膜之于易中天……

    2、为逃避提供“自慰的”理由。把个体智慧、能力问题全部推给所谓教育的、社会的体制根源——公共空间像超市,道理任选、口水免费、心态自备。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4)、公共领域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同时在场又保持多元性和差异性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特点。公共性的本质是各方视点的不可化约的多元性,“每个人都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来看和听的。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义。”

    承认公共领域多元性的“不可化约”,就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无论在社会领域、学术领域、艺术领域,谁在其中更能博得话语权?——没见到“思想正确的”,只见到“玩法精到的”。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我们的时代:

   网上,不缺道理,不缺个性,不缺大众……

   网下,不缺领导、不缺仪式、不缺博士……

   公共空间中最缺:有偏才的、会表达的、能做事的……

 

周末上网:胡思乱想——“公共领域”与创造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