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如同说话,要么说中文,要么说英文……唯独不能自编自话,因为那“不像画”。
写生,对学习、锻炼绘画基本功;对观察、记录生活十分有用。但有个前提,作者掌握了一种表达的语言方式。
以这种“语言方式”去观察、写生,可以通过深入体验模特儿,体会造型、色彩的表达技艺,深化对绘画表达的理解,甚至在过程中锤炼出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

而今天我看到许多写生者,用“单纯的”眼睛在“照着”模特儿画,如同手持傻瓜相机的少年。这样的写生就是浪费时间。
画笔不能也不必比照相机复制模特儿更“准”。绘画与影像机器的最大不同,是绘画是用一种语言方式来“讲述”模特儿,而不是现场“照下来”。这种语言,我们在维米尔、委拉士贵支、布格罗、莫奈、弗洛伊德的作品中读到了。至于梵高、毕加索、培根就更不必说了。

这就是我的观点:主动、自觉地模仿一种语言,通过写生体会这种语言的特点,使自己尽快在如何安排画面、造型和使用色彩、笔触方面成熟起来。
严格说来,那些“单纯的”眼睛也是一种语言方式,即在高考辅导班中反复训练的那种“写生套路”,“考试要点”……一种初学者的地方话。人人从小都要经过说地方话的阶段,但他走向专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他能用清晰的专业词汇,熟练地讲解学科问题,有观点、有方法。这时,他原来的家乡话,有时会被巧妙地加入到讲解中,成为对专业问题解读的生动、个性的幽默、风格。

对大学本科学习来说,舒服的绘画语言运用,就是专业水平。成就艺术家的个性风格,是在这之后的继续发挥。如学会了中文或英文,生动的表达、有趣的写作才有可能。
跟模特儿、静物、自然风景是学不会画艺的,如同跟动物学不到文明。
如果写生只是为了安慰自己“我没虚度,我画画了。”就另当别论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