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早明确提出并采取行动,是1998年12月,此后推出“985
工程”……已经实施11年,采取了两大战略,一是给予部分学校重点投入,同时给予更高的江湖地位——有31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被提升为副部长级干部;二是学校制订数量攻略,采取时间表法,各校均设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时间表,比如,清华在2010,北大在2015年,浙大在2017年“预计”建成世界一流,为了“尽快”达到目标,不少大学给教授下指标,要求每年写多少论文、做多少课题、搞多少经费……一是钱、二是官,三是数字。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路上出了偏差。
对少数大学重点投资没有错,但是,给予这些重点建设的大学,提升行政级别,则值得商榷,这不但让大学处于不平等竞争,更加重了大学的行政化色彩……大学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导向,转为官场价值导向……要让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唯一的选择,是大学去官化、去行政化……对于我国的大学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基本的现代大学制度。

《北大情结与大学精神》一文,批评五四以后的北大逐渐滑坡,针对陈平原看重北大故事的魅力,作者认为“靠传说和故事来维持一所大学的地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文中客观地指出:“今日北大也有孔庆东、李零等出语惊人的个性教授,但是与民国时期的北大教授相比,形似而非神似。而今大学里丑闻很多,牵扯学术腐败、师生冲突等。知识分子的人格影响力已大大弱化……”作者希望北大培养出一大批开拓性、原创性的精英人才……作者对北大的拳拳之心可感,但其实即便五四时代,知识界的丑闻和腐败也多如牛毛,民国时期未必就比新中国时期好,今人为了批判今日的丑陋,有意无意神话往昔而已。50年后,今天的北大还会照样被神话,而蔡元培、顾颉刚等人的丑闻也一样会被当作谈资。历史本来如此,而也就在如此的历史中,偏才怪才和庸才全才一样滚滚滔滔,从来就不曾中断也。

好的教育,世世代代的希望;
今日教育,上上下下的批评;
人的成才,实实在在还是要靠自己……
在哈佛和耶鲁校门外,站着退学的比尔·盖茨和没上过大学的詹姆斯·卡梅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