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新苗
孔新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22
  • 关注人气:7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2009-01-13 21:52:44)
标签:

山东油画

创作美学

分类: 问题之我见

(本文预计四月发表,之前请勿转引)

 

三、创作美学视角:“样式”、“唯美”——山东油画的路径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毛岱宗《风景》                                    宋齐鸣《耕海人》 

 

    在1984-1999年期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在山东美术界具有最高的价值认可),山东油画家在各类全国性主流美展中的获奖数量和影响提升有目共睹,产生了一批代表山东油画形象的中青年作者。油画创作,已然成为山东美术的标志。其中一个共性现象是,许多山东油画作者是通过到北京、杭州等重点艺术院校学习、进修而在专业圈中成熟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面貌。同时,部分取得较好成绩的画家又选择了北上南下到上述地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模式延续了山东油画在20世纪上半期的“走廊现象”——学术资源来自南北两个高峰,山东油画自身的教育体系、创作品格在“跟随”的建设过程中成果明显,同时也缺乏对自身系统建构的人才积累与学术自觉。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王克举                       1980年代作品                                  2000年代作品

 

    在这一问题视角下,是否有必要提出“山东油画”这一地域性描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创造行为而不是类似全运会中的地方代表队,不需要一个“集体配合”来实现量的奖牌榜符号效应。如开头所述,此处以“山东油画”为分析切入点的用心,不在于去建构“山东油画”的实验性符号样式假设,或提出山东油画今后建设的“应该”选择道路,而是力求透过30年山东油画现象,将探求的“问题意识”设定在具体历史过程、创作效应中,而不是对目标符号的论证中。如此,所谓山东油画的自身教育、创作品格的体系建构,就不是内向的、限定性的地域性艺术符号特点、风格边界的划分与设定,而是外向开放的、对自身创作行为自觉的建设性探索。正如没有“风土人情展”,就没有山东油画走出自在状态的自觉。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震动中国美术的“85’美术运动”在山东区域文化生活中的回响微弱,艺术家多以个体身份参与外地的活动。80年代下半段在中国油画界被集中关注的“语言问题”,在山东油画家的笔下引起集中回应,山东油画在“样式·惟美”的道路上建构起作者队伍和代表性成果。这里所谓的“样式”,是对山东油画语言风格逐步丰富、表现生活的趣味、角度、手法逐步多样的描述;所谓“惟美”,则是这种形式、手法、趣味的丰富和多样,均是立足于对生活经验的形式美呈现;对社会主题的美感诠释起点上的,整体上是“理想的现实主义”与“油画形式语言”的惟美性创作结合。换言之,山东油画以形式手法的丰富和创作观念的统一而走过20世纪最后20年。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杨松林《毕业答辩》                           张洪祥《长街行》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王力克《雀巢》                            刘德润《古韵无声》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顾黎明《人财两旺》                   闫平《母与子》

 

     革命历史画代表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经典,山东油画在90年代产生了一些好作品,延续着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统。此时,上海、四川画家则以关注人文历史的新选材角度,在此领域做出了拓宽空间的创新。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上海·于晓夫《我轻轻的叩门》             山东·陈国力《丰碑》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川·程丛林《码头的台阶》                山东·璐璋《发亮的眼睛》

 

    山东油画从植根“生活”的“淳朴”基因生成创作面貌的起步,行进在“样式”、“惟美”的演进道路上,这一走向所标示的油画艺术创作与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进程的人文逻辑和艺术社会学功能密切关联。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山东油画的创作美学路径,与中国艺术的总体进程十分吻合。问题是,山东油画没有在这一进程中建构出自己有特点的“问题”和“事件”,导致了从油画创作美学角度回望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现象:山东油画的演进路径与中国油画的宏观线索吻合,也在实践上以积极的姿态跟随了中国油画的步伐,却导致山东油画的“特点”被遮蔽;山东北南两边时时掀起的那些创作观念新风潮,又以一种中国式的“前卫”,形成对山东油画的引领性压力,从而更加凸显了山东油画的“无特点”。在近20年中国油画的演变潮流中,不管是80年代后期的“乡土风”、“古典风”,还是90年代的“近距离”、“新表现”、“材料语言”、“泼皮”……及创作美学之外的艺术市场化风潮,作为个体的山东油画作者均积极参与其中,在不同层面做出了成果,但鲜见在某一角度上开风气之先的立于潮头者。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天津·忻东旺《早点》                              湖北·石冲《今日景观》

 

    举一例,写实,作为中国美术现代变革的一个核心命题,贯穿于20世纪艺术现代性进程的始终,也是山东油画得以在全国取得成绩的主要语言手法。世纪之交,迅速普及的数字技术和图像文化对油画写实语言的冲击,使中国画坛呈现写实的焦虑,一些力求创新的画家分别从诠释当下生活、呈现经验变异等新角度或深化、或拓展、或反讽“写实”的语言意味,山东油画家们则依然秉持自己扎实的功夫游戈在不温不火的写实技艺效果、形象惟美的平静湖面。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山东·徐青峰《天空》

 

    此现象所表征的信息是否昭示了进入新世纪后山东油画所应该生成的“问题意识”?即,如何建构山东油画的创作美学自觉。或者说,这一问题意识,是山东油画从文化地理的“走廊现象”到创作品质的“淳朴·生活”——艺术的人文环境选择;从时代之变的“风土人情”到美学品格的“样式·惟美”——创作的社会文化取向,而被历史地建构了。这里,正是本文讨论“山东油画”、讨论语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意识”的用心所在。

 

四、实践策略视角:在批评与创作之间寻求“互动”

                                      

                                      (来日分解)

 

      四个角度看山东油画(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