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师
就“学生与老师关系”的问题,我曾向三位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授求教。
某财经类大学一首席教授赐教如下:“很多人的成长,是需要人来帮助的。对老师来说,也许这个举动只不过就是个顺水人情,但对学生来说,那意义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成长路上也是这样的,都得到过老师的帮助。一直以来,我都把学生作为一个传播机,学生把我的思想、观念、为人向别人传播。所以,(与做项目、写论文相比)大学还是多带点学生好”。
某党校知名政治学专家说:“我一直把学生认定为‘窗口’”。他说,因为党校的学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他们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和行政职务的基层领导干部,在他们那里可以获取很多别人平时不太不知道的信息,可以了解很多与书中理论不一致的矛盾,很有启发。
某校一房地产评估方面的教授跟我说:“实际上,大学的老师每天都在退步”。他说,因为老师每天面对的都是学生,也就是说每天面对的都是要比自己差的交往对象,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就好比用榨汁机使命的压榨自己,希望挤出点汁来,而学生就在边上拼命的吸取,吸取,于是,老师越榨越干,最后成为一堆枯柴。
他们的赐教都很启发我。
我以为,如果要做一个“对得起学生的老师”,首先得“相信他们”,得对学生好,并尽量的帮助他们;同时在跟他们的交流中,注意他们关注的新鲜话题以及疑惑,以此启发自己的思维;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放下架子,摆正心态,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向社会、书本、他人甚至学生学习,不至于“一点点的逝过去”,自己慢慢的消瘦下来。
当然,就算一定要“日渐消瘦”,也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因为,“我既给青年以帮助,同时青年也支持帮助我”。也许学生可能背叛,但你除了相信他们,你还能相信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