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追悼会上哽咽”是领导活动报道程式化的产物
2008年3月7号《信息日报》刊登了“两消防员上栗灭火不幸牺牲”的后续报道,文章以“上栗千余干部群众昨痛悼烈士”为副标题,以“宣读悼词,县委书记几度哽咽”为主标。文章的“核心提示”提到,在追悼会现场,“上栗县委书记刘建萍宣读悼词时几度哽咽,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无不动容”。
在追悼会现场,一个县委书记“哽咽”需不需要被记者报道得这么突出!
孔子有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一般的礼,宁肯从简,但丧礼不一样,还是来点真的好,宁肯悲悲切切。古代以降,世人多敬鬼神和死人。何况是两位英雄,所以丧礼自然需要规格高些,追悼要虔诚和投入些,气氛要悲痛些。
但孔子也说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哀伤要有节制,不能过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节哀”。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县委书记的哽咽是到位的,到位是因为它完全符合仪式要求。
可符合仪式要求的举动,是不是就一定要作为新闻的重点予以突出,并作为新闻的主标题呢?那就得从传播心理角度来分析了,即追悼会上读者最喜欢看到的是什么?个人以为,县委书记是否哽咽可能并不是读者最关心的,读者最关心的仍然是英雄的不幸给他的家人到底带来了什么。
实际上,这篇新闻尽管也花了不少的篇幅介绍追悼会上家属的“泣不成声”、“哭成一团”和“伤心欲绝”,但是,由于文章的标题和“核心提示”已经为文章确定了文章的基调和文章的看点:县委书记“哽咽”,所以很多读者只能被记者和编辑所牵着鼻子走。不过,孔子在关于“礼”的论述中,也说过“事君尽礼貌,人以为谄也”。追悼会的报道以这种基调建构,记者实际上一不小心落入了领导活动报道之窠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