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酱糖茶
颐
翁
传
16 文友整理
旧作重发
颐翁祖母喜欢抽烟。他父亲每年至少用八分地种烟。多时要种两亩园子地种烟。其实在河北地区如果是勤奋人家,在小麦和大白菜之间,加种一季黄烟,完全是可行的。这一季黄烟的收入,可抵得上其他两季的收成。但关键是要精耕细作。在小麦成熟之前,就要提前种好烟秧子。在麦子垄沟里,或在麦子抢收后,及时栽种黄烟苗子。当然,这对懒惯了的人或以风吹日晒为耻辱,以劳作为耻辱和苦痛的人来说,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而对像颐翁他父亲那种以有收获为荣,以劳作为荣的,典型的勤苦农民来说。从春到秋,您想让他不下地干活他会生病的。除非有别的更吸引他的生计。
说道种烟的辛苦。除栽苗之后的三次锄地,就是不断加高的培垄。把底下的小叶子逐步清除。到可以采摘的大叶长到十来片之后,就是掐尖拿顶。然后就是不断地摩挲烟丫巴。借以保障主页的厚大和成色。夏日炎炎的中午,是摩挲烟丫巴最好的时间。它可以避免和尽量减少烟丫巴的滋生。而这时小颐翁的活则主要是去捣酱缸。
说起做酱。那可是颐翁母亲的拿手活。她会做几种酱。不仅会做大酱,面酱,豆瓣酱,芝麻酱等。还会做清酱。即过去民间做的酱油。颐翁家的临街门房开的是小铺。除了卖杂货,散装白酒和一般日用品外。就是颐翁母亲亲自动手做的,清酱和用盐水泡过再炒熟的咸花生米。颐翁说他长大后,还没有买到过像他母亲做得那样的酱,和咸淡正合口味的、非常好吃的花生米。母亲每次开小铺的门,小颐翁总是跟在母亲身后。母亲每次都一定会给他一些好吃的糖果和咸花生米等。怕他一次吃多了。总把那些好吃的东西放在颐翁够不到的玻璃罐子里。
颐翁的母亲还会做酱豆腐即腐乳豆腐。外边是一层大红的粘膜。吃起来相当好吃。因为加少许白酒佐料,所以闻起来有一点微微的酒香。颐翁跟我说,写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诸多好吃的东西,过去一般都出自农村。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做一个合格的农村家庭主妇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是做人家媳妇的很多规矩要守。还必须学会很多很多的地里、场院里的活,更要学会许许多多的食品菜肴,及其调料的加工制作方法。尤其遇到像颐翁父亲这样的热爱生活,勤奋劳作的丈夫。不仅是要相夫教子。更要跟着做许多别人家媳妇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的活路。所以每当提起母亲二字,颐翁总是面沉似氺,眼泪汪汪,觉得有无限的惆怅和茫然。
母亲的伟大是由她在儿女成长中的作用和她对儿女的无限关怀所产生的。颐翁母亲的精明强干和性格个性,我们似乎可以从颐翁的一举一动而感受到。颐翁每天离不开糖。这与其母亲的爱吃糖是一致的。他父母在自己的小买卖中,总少不了各种糖和糖果。所以他们的牙齿都不好。过去的糖果,大多数不是产自糖果厂。而是农村的制糖作坊。许多作坊是依靠自己传统的简单工艺方法来进行的。像许多大家所熟悉的麦芽糖、高粱糖等。颐翁小时候都亲眼目睹其制作过程。特别是在收玉米的季节。用玉米秸秆的下半部分做糖,这在过去的农村比较普遍。可现在,不仅甜杆高粱几乎绝种了。而且人们以为高粱饴是用高粱的子种做的。其实不对,而是用甜杆高粱的秆所扎出来的糖做的。玉米的秸秆其实过去做糖也满不错的。现在为提高其粮食产量,而完全忽略了秸秆这种副产品的意义。
颐翁小时亲眼目睹了他母亲用玉米秸秆做糖的全过程。首先是玉米收的要略微早一点,而不能等到秸秆干了才收。去掉梢子和茬子,用铡刀铡成一节一节的放到石碾子上轧,周围用布围起来,使榨出来的沴能流到一个大桶里。然后把这些糖沴放到大锅里熬成糖稀,或制成糖砣子。颐翁他们邻村小丁庄过去就有几个制糖的专业户。
又有点长了。再写一篇包括茶的吧。正是
以农为本该如何?
未必就是投入多。
品种选准茬口对, 多种经营巧结合。
提倡农民爱劳动, 别太追逐安乐窝。
珍惜国土重地力, 民众国情莫乌托。
神卦棋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