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日报·东北风》2017年12月14日美术评论:天然自适一味妙悟——书法家吴自然的艺术人生

(2017-12-18 14:00:15)
标签:

董喜阳

核心期刊

美术评论

杂谈

分类: 纸媒发表
                            天然自适 一味妙悟
                                      ——书法家吴自然的艺术人生
撰文/董喜阳

《吉林日报·东北风》2017年12月14日美术评论:天然自适一味妙悟——书法家吴自然的艺术人生

悠悠人生,谁能自得风流?

拜东禹兄引荐,得幸结识书法家吴自然先生。

相识始于相约,相知源于相会,相会之际自然先生的率真冲淡、烂漫天真宛若心相,字之神韵,人之风采尽见矣!

吴先生从艺60载,于艺术,无师自通,自然而然;于人生,不疾不徐,风规自远。艺术牧场中,羊群静谧,四野广袤终是必要。谁也不是手执鞭子的牧羊人,却能完成一种构建,犹如一棵草成为草原的旗帜。

自然先生曾获誉“海内黄体第一人”。然而或许因人格、气度使然吧,自然先生的书法取势黄山谷,却深得“二王”、褚遂良、颜真卿、杨凝式等人之高妙,兼蓄苏轼、米芾、蔡京诸家之长,又追溯魏晋风韵,所作行书结体宽博,熔铸拆解,自成风格。从技入道,道法自然。内敛而修养自显,节制却拥趸甚重。

以一种书体贯穿于延续书法生命的轨迹,是耿介执著,也是独僻险径。但我们却从自然先生的书写实践与经验之中体悟到了抵达,在逐渐呈现艺术圆成的精神火炬中,他向我们走来。仿佛黄山谷穿越970多年历史隧道与我们相揖。这是灵魂的又一次出窍与亮相。自然先生用一甲子书艺修为完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今古美学精神的连接。在艺术零门槛,泥沙俱下的当下,先生的书写成为“绝俗”、“重韵”之美学精神遗存于现代的吉光片羽。

书法艺术是主客观相拥的产物,却不是按照严格比例构成的主客观的混合。自然先生的作品更多的表现为在时代精神观照下的主观意绪,是主观色彩浓郁的创造。

我猜测,自然先生钟爱黄山谷终究不是技艺的黏合,而靠了性情、经验、感觉和习惯,靠着一种看似随心所欲的、随着性格和意绪流动的“深度叙述”展开的,并无刻意追求一家书体之长短,而是融会贯通,兼糅百家,从而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他的创作剔除了更多花哨的变化和修饰,而以一种内在收缩,外表张扬的罕见的灵敏和酣畅来表达,一种自然的行云流水,在当下偏重技“巧”而不是技“法”的误区中烛照“断续的片段”。

纵观自然先生书法,深得《松风阁》笔法精奥,字体苍拔紧执,潇疏爽朗,运笔工稳圆浑,岸然雅静。结体则舒放盈缩适意。而自然先生清心寡欲又骨鲠气坚的性情,使得他的书写暗涌着一种昂藏郁拔,神闲意浓。用笔跌宕,圆厚沉着,长枪大戟,跌宕激越,在俊挺勃发的风神中流露尽情挥洒的意趣,章法寓变化于整齐,从而形成痩硬雄健、刚直奔放的书法特性。而自然先生的书法也汲取了《跋黄州寒食诗》的笔意,独具匠心,且灵转无羁,舒放英挺之极。还有气势开张的《经伏波神祠诗》,那蕴含其中的纵横畅通,挥洒自如,正和我所见自然先生的书写如出一辙:刚健遒劲,豪气顿生。而自然先生书法中婉遒超然之气象与雄奇奔放的书写境况,着实令人心神驰往,在墨色枯润相间中,势如破竹。

1950年,16岁的吴自然孤身一人来到长春。从辽东半岛到北国春城,这种地理位移的转变和跨越,让他的骨子里又多了几分东北地域特有的雄浑和粗犷之气。而自然先生却把黄山谷书体中的的开张与张扬,地域性情的品格悟在心头,进而开启了生活与书艺寓道于意,书如其心的自我——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自然先生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继承优秀传统,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黄庭坚和吴自然都在书法创作中找到了自我。于是乎,他们跨越千年,薪火相传、心心相印。

黄庭坚的《华严疏卷》抵达了虚静自由之境。这种境界后的运笔浑厚凝重,笔力刚稳质朴,折射出很深的佛学修为。黄庭坚的一生都在追求羚羊挂角,一味妙悟的心境,对“禅”境深有体悟。《金刚经》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闲云野鹤,不争万物是境界;不逐名利,心相如一是顿悟。观自然先生为书为人,寡淡性情,远离喧嚣的主流话语权中心,安静创作,潜心研究书法,着意提掖后学。在任何场合谈笑风生、自得真趣,而臻于一种境界。“境界”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境界即格调。艺术创作与参禅悟道一样,由疑而参,由参而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爱好到痴迷,由迷而悟。在某种意义上,艺术的最高境界与禅修的本质与道家之自然是相通的。于是,自然先生精心书写《道德经》,心中的“境界”是“道”,是“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神游物外、气定神闲。水击三千,扶摇九万,终始心中意念内化。先生内心深处洋溢着的空灵、清静、淡然、超脱,令他对当下书坛的某些浊气深感厌恶。而先生倡“无为而治”的书境与人格,从而将艺德、人格、心性融为一体。

黄庭坚是伟大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写他的字要求有很深的文学修养,需要书法家保持独立的思考力度和一种内在的传承精神,它所具备的气质也往往来源于书法家的个性情怀和心灵深处的对主客观世界,对生活的呈现、联想和顿悟。书法家书写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突破自我、创造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也是在表达一种全新、深刻、自由、敏锐和广阔而又不失灵性的自我过程。

比如自然先生的新著《学术九章》。就堪称其书法创作与理论思考的“妙悟”,不足千字,却字字珠玑,句句莲花,力透纸背,深入浅出。以三字经的别致形式,完整呈现一个书法家应有的艺术姿态和时代使命。读来若“天水相照,如两镜展开,南风徐来,帆一饷而济。”自然先生于耄耋之年仍孜孜著作书法理论的“鸿篇巨制”,包罗万象却不拖泥带水,惜墨如金,一言以蔽之,铸就练达文章。既规避了书法理论的普遍误区,长篇大论,生搬硬套,又从实践出发,心领神会,从自我创作着手,沙里淘金,捧在手中的全是一生书写的吉光片羽。

自然先生的书法实践仿佛一首童谣,简单、直接、有力、通透,可流传,可背诵。他没有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却能在寻常与素淡的时光中,挖掘出生存的闲适,是为境界。苏轼有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何尝不是一种心之自由?书法是艺术,艺术是自由的。自然先生的书法呈现的正事一种严整中的个性自由,自由心性下的生命舒展。

书法是语言,是情感的表现。“立言”之人的真情自然会影响时代的风气。我一直以为,自然现实是内心自得风流的人。冯友兰先生说:“真正风流的人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所以其情都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真正风流的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友一种共鸣,对于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同情。”这种表达深中肯綮,用在自然先生身上,可见明月。

自然先生的书法与人生、心性足以滋养心灵,为疲惫迷茫的人搭建一处心灵栖所,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是戈壁沙漠中没有被蒸发掉的水源。艺术是一面镜子,我们或许能在其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我们从镜像中洞见过去,也望得见将来。在漫漫艺术之旅中,自然先生以尊严、劳作、智慧、澄明,留下了坚实的足印。

                         (发表时略有改动,转载请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