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东北风》2017年11月9日发散文:素养·阅读

标签:
董喜阳核心期刊芒种诗歌杂谈 |
分类: 纸媒发表 |

董喜阳
素养,顾名思义取素质、修养之大意。也可泛指由日常训练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由此可见,素养的形成与外露并不是闪闪发光的字眼,他是一个社会个体素质与修养的综合呈现。
素养是简单的知识贮备之外延,带有某种特定含义的精神指纹。素养在时光的打磨中衍变成一种力量,社会不可或缺的介入的份额,更是一种自我内涵的社会体认。它是一种社会姿态,代表着优雅与高贵。善良的代名词与学养的化身。素养,是层次的完美诠释。
素养不是肤色,是与生俱来的;素养不是一本书,经常被束之高阁;素养的裂变与催生,需要时间的检阅。为人处世的尖锐而明亮的哲学,是素养的有效印证。论道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形成,我认为有三点必不可少:一是课堂上有效的学习;二是课外大量的阅读;三是社会实践的考核。三者之间互为肌理,相辅相成,构筑成素养“大厦”的钢筋铁骨。
教师的职责乃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好读书不求甚解,需要彻底的摒弃。有效的引导和精准的解答,会让三尺讲台浸透知识的力量,散发出馥郁的芳香。俗话说: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驾轻就熟的学习技巧,会让课堂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充满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非教师领完薪水,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样单纯。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背后承载的是他们勤勉好学,乐思进取的读书经历。阅读要讲究方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就更改变你的人生。书,绝对不是口头语言的代替物,它是黄金屋,更是颜如玉。说出的话会飞掉,写下的东西留下来。口头的语言会转瞬即逝,书面语言是持久。柏拉图说,口头语言是“轻快的,神圣的”。在我看来,我更愿意相信安瑟伦的名言: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是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大概在我童年时代,我喜欢上了阅读,历史、哲学与诗歌。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写得一手好硬笔书法。他告诉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从那以后我的书包里、裤兜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用以记录当时的写作灵感,发现好的成语,句子,段落,或是好的书籍,都要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本就拥有语言天赋的我成为了一名诗人、作家,走上了所谓的文艺的道路。
我的高考作文得了满贯,语文134分,当年吉林省语文单科状元135分。我深信,这种成绩来源于日积月累的阅读与有效的学习方法。考上大学后,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阅读,成为我肉体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重要部分。一直到今天,我仍然保持鲜活的阅读姿态,昂扬的阅读兴趣,高蹈的写作姿态。所以,文字能致人死命,精神使人新生,不是妄言。
阅读要活学活用。赫拉克利特说过,任何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因为河水时刻在变幻姿势。我们的阅读每天都是新生的,仿佛翻起的日历。词语在变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时光的含义。当我们在阅读,我们会时刻回忆起蒙尘的岁月,掩映的云土,也遇到了我们最真实的自己。于是,我们在阅读中获得智慧与幸福,最后是警觉的力量。
社会实践犹如坐禅,需要内心的沉静与从容。得闲启目,见朗月星光,洒照窗前。虽身处社会暗隅,心境澄明,似与月光融为一片,浑然不辨。逃离一种模式,领略大自然壮美之风光,山川社会带给我们未知的探险。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最后我们悟道:原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是小我,阅读是自我,实践是超我。
认知于他人,抵牾于自我,回归于自然,这种求索与问道,终将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