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两翼:自我与爱情
——董喜阳十二首短诗赏析
文/陈曦儿
我有幸拜读了董喜阳的诗集《万物之心》,被他对于诗歌和爱情的虔诚所打动,那是宗教式的“心向往之”,用文字去感知生命的归途以及爱情的情绪,在细微处挥洒开来,余音缭绕。读罢这本诗集,我沉浸在一些具有魔力的句子里,比如“风是风,岸是岸,我是自己的归处”,“我的爱……矮于苍天”,它们就是一个磁场,吸引我去回味,去反思,在审美中扼腕叹息,如果早一点遇到它们该多好!就是这些迷人的句子让我想要写一点什么,鉴于我喜欢随笔式的东西,所以就用单首赏析的方式谈谈我对董喜阳诗歌的感知。
在此,我先总说一下我选中的这十二首短诗,它们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主题都是自我,第三组的主题是爱情。第一组强调诗人自我的归处,主要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出发。第二组强调诗人身份的“捶打”,主要从他者介入的角度出发,或者说命运捶打,更确切些。通过分组赏析这十二首短诗,我感受到诗人对于当下诗人自我的寻找以及面对命运、死亡时的坦然,和对于爱情的近乎虔诚的珍惜。通过文字,诗人不断靠近自我,原初的纯白的自我,那是一个美好的归处,长路漫漫。在靠近的过程中,诗人也遭遇现世的风雨和命运的捶打,然而诗人保持坦然,继续那沉重的回归自我之路。这里的回归自我,是双重的,一是对于简单、自由的自我的回归,一是对于真诚、朴实的诗歌的回归。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读他的诗那么容易被打动,没有浮华的炫技也没有夸张的抒情,在冷静中让那些热血被雕塑,凹凸的纹理都处理地很细致。还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诗歌的张力,小到一粒药丸,大到无边的阳光,虚实大小都在很自然地流动,给读者有弹性的阅读空间。
关于爱情,既是“矮于苍天”的,又是“从早到晚”的,这并不矛盾。前者是说其态度的虔诚,叶倾城有本书叫《优雅地低于爱情》,我想说得就是这个意思。爱情,可遇不可求,是两个人心灵的际遇,所以它往往具有偶然性,甚至有神性,像是命运的安排、神灵的赐予。至此,诗人没有说爱一万年之类的宣言,而是说“哪怕我的爱很/自私,哪怕只是从早到晚”,爱至深,便很日常,很小,小到只能从早到晚去问候去思念。因为密度更大,爱的心更沉了,所以显得“自私”了,以低写高,以短寓长,在张力中把爱情展现地真实而感人。真实,是一种能力,唯有真实的情感才最动人,才能和读者心心相通,才能在更广大的场域生成意义。接下来是我关于董喜阳三组,共计十二首短诗的赏析:
“风是风,岸是岸,我是自己的归处”——董喜阳短诗赏析(之一)
短片
街道披着春色,红灯变浅
温暖的电量严重不足
柳条青绿,这部分被收编的人马荡漾
邻居泛白而生涩,它们是冬天的间谍
谁把阳光与药丸一起压进体内
剪短高压线,疼痛发烧冒出豁牙
风对着岸使劲的刮着
风是风,岸是岸,我是自己的归处
贴于时间的商标滑落
泛滥的明媚里,我和风光一起失控
春涂染着街道,深深浅浅,都是阳光的步履。红灯浅了,温暖的感觉浅了,此时“柳条青绿”,人马匆匆。在暖摇曳生姿的时候,“邻居”出现了,“生涩”点明了沟通稀少,或是在精神上无法交流。那么近,却又注定了那么远。诗人说他们是“冬天的间谍”,让我想到“套中人”,不知道诗人有没有一点这样的意思,只是我的猜想。当“阳光”和“药丸”被压进体内,疼痛翻滚,如同风。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句子了,“风是风,岸是岸,我是自己的归处”。有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感觉,有一种各自相忘的潇洒,也有一种寻找自我的注定孤独的悲壮感。“我是自己的归处”,我很喜欢,因为我一直觉得人就是行走的自我之墓,人终究冰冷的肉身呈现自己的死亡,当然有些卓越的精神自我可以在文字中留存,它属于所有懂他的人。归途,总是带着家乡的熟悉感,也带着结束的悲伤感,寻找一生才发现自己就是自己的归处。“贴于时间的商标滑落”,如一片落叶,岁月滑落在肩头,在“泛滥的明媚里”,诗人和风光一起失控。诗人总是要失控的,就像大海,时而明澈平和时而澎湃激情。失控于明媚之中,倒也不错,给这个电影短片一样的片段一个漩涡一样的结尾。好的诗人往往很有语词的控制力,可是作为读者我倒是喜欢看他们失控,说出一些语言言说的东西,一些灵感的黑马亲临上阵的书写。
一个消化不良的人
天空的脸暗下来,像一个消化不良的人
反复咀嚼自己的牙齿。现在
借着诗歌的胆量,推开小小的轩窗
月光路过空静的窗台,我内心的清凉
像哽咽的涛声,这些绕着弯
打着卷的水流,仿佛多年前已经来过
敲打过我的门窗,叫醒我眼前
如此可贵的落霞。此刻,我还是
持续的生病,在一个人的房间里饲养
孤独。这令我怜而生爱的夜晚
谁像我一样,搬起一块石头
压住自己的舌尖……
本诗开头挺有意思的,这个想象很接地气,马上眼前现出一个消化不良的皮肤黯淡的人,乌云满面。第二行“咀嚼自己的牙齿”就表明此人情绪强烈,或是愤怒或是煎熬。接着诗人写到“借着诗歌的胆量,推开小小的轩窗”,提醒我那或许就是暗暗鼓起勇气时,一种力压迫着,生发出咀嚼牙齿的动作。咀嚼牙齿,透着海明威的硬汉风格。然而,硬汉也可以有一颗很敏感很温柔的心。诗歌给人存在感也给人力量,诗歌如火把,照亮那些柔软的心。小轩窗,月光静静地泻下来,“我”的心清凉如水,“像哽咽的涛声”、“绕着弯打着卷的水流”。那内心的凉带着久别重逢的感觉,一个莫名的信号,诗人醒来望见落霞漫天。这部分写得很轻盈和透明。透明,如露如泪,在它美的动人的时刻也不得不种下了悲伤的种子。“持续的生病”、“孤独”点明了诗人写诗时候的状态,身体上承受病痛,心灵上承受孤独,还用“饲养”一词调侃这漫长的孤独。在这个需要借助诗歌的力量来取得内心清凉的夜晚,诗人说“谁像我一样,搬起一块石头/压住自己的舌尖……”用石头压住舌尖就无法说话,而且要承受很大的疼痛,可是诗人自愿如此。我的理解是压住一部分,才解救另一部分,诗人因为明白代价,也心知如此付出可以得到什么,所以才孤独地做出选择,并且呼唤同路人。被石头压迫,发出更低沉更模糊的声音,一些内心迫切要爆发的激情呼之欲出。诗情越是模糊,也就越把真实的纠结清晰地表达。说来有趣,本诗叫《一个消化不良的人》,诗人是得了消化方面的疾病还是消化不了那些孤独?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人读完此诗,我觉得自己消化不了此诗,所以啰嗦许多未必在点儿上。
手指
这些年,习惯于向虚伪的空气伸出手指
任何的两根,习惯于可怕的气味
风中的舞动,捏住两枚雪花
晶莹,亮白,像是来自旅程的山顶
两条金色的道路,聚合间
我算自己的命
我掐住自己的脉门,口吐莲花
一滩血,仿佛我把自己的罪恶概述一番
这些年,常望着烟囱。呆鸟飞过
像我的同类,操着旧日口音
时间一久,可诅咒的幽灵,如我
压在井上的封条
自画像的开关,异国风情的手印
请打开或是关闭,让悬在
空中的肉体,大过翻滚的云烟
《手指》这首多少有些晦涩,我的理解是:自我命运与宗教忏悔。“习惯于向虚伪的空气伸出手指”也是习惯于生活在虚伪的人群中,这种习惯有点悲哀也有点无奈,却是大多数人的必然。“雪花”象征着美好的精神向度,在日常中分离出一些纯洁晶莹的遐思。“像是来自旅程的山顶/两条金色的道路”,我觉得这两条路指的是诗歌与宗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两个翅膀。信仰诗歌和信仰宗教一样是命运,是虔诚的皈依。接下来的几句,我觉得是在预演牺牲,体现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忏悔意识。“呆鸟飞过”到结尾,写得很神秘,“封条”、“开关”、“手印”都是可以打开或关闭的,具有开启或结束的功能,像是命运的一个按钮一个岔口。尤其是“自画像的开关”,我觉得是自我的一种调理与控制,对自我命运的一种猜度和把握。最喜欢最后这句:“让悬在/空中的肉体,大过翻滚的云烟。”读着很过瘾,虽然不是很懂。我只能谈下自己的理解:关于“悬在空中的肉体”,我能想到的就是神,后面的“大过”说明诗人把神放在很高的位置,让信仰高于滚滚红尘。在凡俗之外,人要有一个冰清玉洁的去处,就像梁实秋的“希腊小庙”。
诗人
经常的,要放一只猛兽在心里
像影子在灵魂的根部饥饿,嗥叫
逡巡,冥想,为肉体生存奔波
那些经过困苦与黑暗的搅动,冷风
吹起皮毛的细节,无数的力拉着
在肮脏的胃里张开嘴,牙齿寂寞的
松动着,化为灰烬的石头
以季节的变脸藏身,空气的鼻孔中
它的青嫩、幼稚,有时的无辜
用纸张掩面。现在,尽管
痛苦的钟声临到我,迷茫的火焰
爬上身体,依然喜欢它的存在
——所谓爱,就是捂着耳朵聆听
所谓恨,亦是掏出心来取暖
对于诗人,人们的评价很多,说好了是赤子才子,说不好就是疯子怪物。说好话的往往欣赏诗人内心孩子般的淳静和文采飞扬、思想深厚。说坏话的大概是看到诗人容易情绪波动大,容易瞬间激情澎湃,或者写着他看不懂的话也说不准。不管是好是坏,都揭示了一些真实。本诗开头写“要放一只猛兽在心里”,我很喜欢,我觉得诗人内心一定要有可以喷发的力量才能写出有冲击力的东西,“猛兽”这个词选得好,有力量野性,也预示着和人群的隔离、和自然的亲近,以及被攻击、被招降、被饥饿和灾害折磨地发狂。“像影子在灵魂的根部饥饿,嗥叫/逡巡,冥想,为肉体生存奔波”这句写出了很多诗人的现状,为生存奔波,在困苦中独自前行。而精神上,是有光,可是也有无尽的黑暗和寂寞。光,总是在前方,熹微闪烁,现实的困苦却无处可逃。接下来诗人用“冷风”“力”、“寂寞”、“灰烬”、“石头”、“纸张”等偏冷的词汇写出心灵之猛兽寂寞而痛苦的样子。“猛兽”被外力和内力双重挤压,外力是外在的生存困境、舆论不解,内力是灵感的黑马到来时迸发的摧枯拉朽的噬心力。“现在,尽管”一直到结尾诗人对诗歌的态度:尽管有痛苦有迷茫,“我”依然热爱,依然会写下去。最后两句很让我感动,爱,就要捂着耳朵聆听,让那些不想听到的就此被屏蔽,坚持心中所爱就好。恨,也要掏出心来取暖,可见爱之深。诗人很理智的是没有因为爱就不写恨,我们总在说爱诗歌,其实也有恨的时候。因为选择了写诗也就选择了背负一些差不多无法解释的误会,背负越来越沉重的寂寞。可是没关系,热爱就好,这让我想起《热爱,是的》这本诗集。如果成为诗人是命定的归宿,那就且歌且舞,且醒且醉,让心灵有更多的自由,让我们在文字里静穆。
“在不被识别的身份里,缓慢捶打”——董喜阳短诗赏析(二)
鸣叫
秋风在扫荡一切,包括果实与宿命
它亲吻过的枝头紧张着
一颗在风中摇曳,收拢的灯笼
留恋的心思加重,归途也是一种负担
像是一座山,没有鸟的时候自己
鸣叫,并会要求谷的回应
天空还是蓝着,蓝成宇宙的小碎花
仿佛谁的时间褪了色,变成新的
悲哀。过客,是短暂的事物
在不被识别的身份里,缓慢捶打
诗人起笔很大气宏观,“秋风在扫荡一切,包括果实与宿命”,这个“秋天”既是自然之秋,也是命运之秋。由此我想到了里尔克的《秋》,在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信仰的不必去苛求自己建造精神房屋,有信仰的就那样读着、写着,当着落叶纷飞。在这样一种联想下,我仿佛置身于古寺的山谷,空灵肃穆。“它亲吻过的枝头紧张着……归途也是一种负担”这几句写得很形象,秋风热切地爱着挂满果实的枝头,风中摇曳的果实像是“收拢的灯笼”,火红的果实、火红的灯笼和火红的亲吻融为一体。果实的质量在加重,“留恋的心思加重”,归途近在咫尺。作为果实,要回归土地,它们来时的方向,就要把自己笨重的身体勇敢地坠落。而人,就要放下那些功名利禄的牵挂,放下很难,所以说归途也是负担。想想若是能回归古朴,那么负担也是甜蜜的,就像陶渊明一样,“带月荷锄归”。接着,诗人说到人面对归途,就像山面对自我,没有鸟儿的时候它就自己鸣叫,并要求回馈。天蓝成小碎花的比喻很清新自然,天空像一块花布一样展开,慢慢褪色,流动着人关于时间的悲哀。接着,诗人写出了有主旨句意味的句子:“过客,是短暂的事物/在不被识别的身份里,缓慢捶打”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短暂的生命被永恒的悲哀浸没。关于身份,包括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在上篇小文中我谈到了自我认识以及归宿,这里我想说下他人评价。人都是社会性的,行走在人群中,被赞美被污蔑、被忽视被遗忘……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之间往往有很大距离,自己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别人偏偏觉得是那样的,在很多领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偏差,制造种种纠结与苦恼。在短暂的岁月里,就这样不被识别,或者不按自己想要的那样被识别,“缓慢捶打”,苦恼像冬日房檐的冰凌,一点一点滴落,渗透我们的精神园地。本诗题目选“鸣叫”二字,就暗示了我们即使不被识别、不是按心中所想那样被识别,诗人也会像没有鸟儿的山一样表达自己,在表达的过程中呼唤人群的回馈。
多余的绽放
死亡的花开出一种矜持、等待
绝望,多余的一朵充当恐惧和孤独
吃掉房屋的盐分。供给的佣人
在门口打转,他们在水里救起自己的影子
挂在绳上。阳光驱赶着黑暗,连在
阴影里潜伏的温度也长高
分崩欢愉的乐队行走过严肃的森林
我看见它们坦然、微笑
迎接死亡的光临。这时,必须摔打
在磐石上挖出尘世之心。并以这样的
方式进入:春天,死亡归来,出走
向上或是向下的沉默,挣扎
死亡的花矜持地绽放,一朵、一朵……每个人都会死,此起彼伏的死亡就像春天次第的花开。面对死亡的花开,我们绝望,可是绝望也是无用。被抛到这人间,我们慌张、孤独、绝望地面对着生和死的问题。绝望是多余的花朵,“吃掉房屋的盐分。”缺少盐分,人会昏厥,那么房屋呢?我认为这里说的是要抵抗绝望。佣人们在水里救起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动作描写有点诡异,我的理解是人们在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影子,属阴,容纳了一些如拖延、暴虐、恐惧等坏行为、坏想法的一个黑暗空间。阳光驱赶黑暗,“连在阴影里潜伏的温度也长高”,说得很形象。在死亡面前,我们最好还是“坦然、微笑”,像是迎接春天一样迎接它,不畏惧不绝望,在人世的阳光中修炼一颗平和淡定的心。“这时,必须摔打
/在磐石上挖出尘世之心”,要修
炼就要历经摔打,在所有公平的和不公平的摔打中磨练自己的“尘世之心”。“磐石”一来坚韧,二来石头本身是有灵性的。尘世之心被磐石包裹,是说要把尘世之心历练得坚韧并且透明。历练也好,挖掘也罢,都要靠无数的“沉默”和“挣扎”取得。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不在人世好好磨洗自己的心,又如何能在死亡面前卸下恐惧和绝望的包袱?我个人觉得《多余的绽放》在劝诫我们磨练内心,放下恐惧和绝望,坦然看待死亡,在被“缓慢捶打”的岁月里寻找到精神的平静之所。
天空蓝得自由
这天空很蓝,蓝得有点自由
像一块扯不断的绸缎随意铺展
一张秋天沉睡的脸,被帕子盖住
横腰遮蔽背后,强大而宁静的势力
尚有恍惚的尊严,拔地而起
呼吸均匀而恬静,像一种修行
我无法制服倒向怀里的风,它们膜拜于
自己的爱与眷恋,空寂和鱼水之欢
惟有拨开时间的纸屑
细看微小的世界缓慢的捶打暗淡
经历了多日雾霾,我终于看到了蓝天,走在蓝天下感觉很幸福,何止是“自由”!那蓝天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神的礼物!不扯远了,诗人说蓝天“像一块扯不断的绸缎随意铺展”,在此,我想借用废名《桥》的一个词——“豪华”来形容这蓝天。随意地飘动、铺展着的绸缎一样美得豪华的蓝天,简直是一种奢侈的所在。在这样的蓝天下,诗人想到人:佝偻在秋天、时而酣睡时而清醒,还有些许尊严的,随时可以打破宁静的人群。历史把这人群定义为人民,历史的创造者,在平凡的世界修行自我,在宁静中把强大的力量扎根。接下来四句,写诗人作为人群中的一员,怀抱自由的风,穿行在爱恋和寂寞中。“惟有拨开时间的纸屑/细看微小的世界缓慢的捶打暗淡”,停下来,在时间的晴空下思考被捶打的命运。捶打,可以是考验、历练也可以是人世的煎熬,一点点地渗透在我们的生命里。“断续寒砧断续风”,这捶打就像砧板的滴答声一样从不间歇,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演绎它的逻辑。天空正蓝得自由,在有限的生命中,虽然背负“捶打”,可是我们也要向外看世界,向内观我,在内外的思考中达到天人和谐,让无限的智慧火花得以绽放。
单曲循环
可以把自己休整成一种状态
不打渔,也并不晒网
只是缝补漏洞,让多余的天气明朗、乐观
不端坐在树墩,不随着波纹数落年龄
我的年岁在秤盘里,像日影倾斜
夜晚,我把自己送进诗歌
文字成为矮小的蚁类,如孱弱的黄栌
寂寞的混杂,收割晚霞中的残光
一种声音从芦苇荡中拔出
含糊零碎,等待闪电的山峦倒塌
面对命运的“捶打”,我们放下了恐惧和闭塞,望蓝天并且观自我。观自我就是为了要修炼自己,修炼成什么样呢,本诗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表达。“可以把自己休整成一种状态”,什么状态呢?不打渔、不晒网,只是“修补漏洞”,为的是“让多余的天气明朗、乐观”。接下来,诗人就说自己是乐观的,“不随着波纹数落年龄”,不怕老去就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往往是二十几岁的时候特别容易觉得自己老了,再也没有十几岁了,也即将失去二十几岁,就觉得时光匆匆,衰老的心先于衰老到来。诗人说他要“把自己送进诗歌”,在诗歌那里忘记年华,就那样日复一日地读着、写着,不管什么样的天气和人生气候,都可以在文字中守护自己。“一种声音从芦苇荡中拔出/含糊零碎,等待闪电的山峦倒塌”,对这句的理解,我觉得可以结合《鸣叫》,它表达的就是诗人执着地写作,等待共鸣,等待灵感的闪电带来新的火花,也等待命运的闪电,甚至等待诗歌本身发出轰鸣,散播在我们的生命里。诗歌,就是火种,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文字都等待燃烧读者的心,被燃烧过的心将诗意的火种深埋。写诗,和读诗都是一种命运,不管在写与读的过程中是否快乐和轻松,我们都要心怀感恩,感谢这力量的一击,感谢这文字的安慰,也感谢诗人唤起我们对于命运和自身的思考。这首诗歌用“单曲循环”来做标题是有用意的,我个人觉得是说这种“捶打”以及修炼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就像一首乐曲一样在单曲循环。质变会引起量变,同一首曲子听多了领悟会深刻,同理,对于自我的修炼只要坚持就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自我。
“我的爱……矮于苍天”——董喜阳短诗赏析(三)
我想……
我想以温暖喂养你,用
变黑的灯芯呼喊你,喊醒
被泪水吃吞下去的小幸福
向着盛开,雨露
想着怀里彼此交织的幽音
看落在旷野里
雨水击败淤塞的空气
我们的体温与火把,逐渐暗淡的
花祭。现在,我要将你
丢弃,不想带着你的影子上路
现在,我的征程挤满
匪类,道路也过了保质期
我想以蜿蜒递你牵绊
用丰盛的河流款待于你
现在,我的爱……矮于苍天
洱海的红色门槛
本诗最打动我的是“我的爱……矮于苍天”这句,七个字加一个省略号,把其中绵延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的爱”,是甘愿卑微,甘愿低头的,在苍天之下,在命运之下,铺展开来,只为“你”而魂牵。关于这个“你”,我的理解是爱人或者故乡,更倾向于爱人。开篇,“我想”囊括全诗,表明此时此刻诗人主动地在想对方,想为对方付出些什么,想把这爱的河流递送。爱,是甜蜜的暖,春风一样荡漾,“我”要给你“温暖”、“呼喊”和“小幸福”,尽管这些夹杂着“变黑的灯芯”和“泪水”。“变黑的灯芯”可以延伸出等待的漫长这个意思,饱含相思心切。泪水,总是与笑声一起装点每一份真挚的爱。“想着怀里彼此交织的幽音”,想着彼此拥抱着,在雨水疯长的季节,把熟悉的体温和内心的火把点燃。关于“丢弃”,若是解释成远离故土,在他乡建功立业更通一些。不过我还是想从爱情诗的角度来赏析它。是因为什么要分别了么?分开之后还是深深的眷念,“我想以蜿蜒递你牵绊/用丰盛的河流款待于你/现在,我的爱……矮于苍天/洱海的红色门槛”。其实,“洱海的红色门槛”也暗示着本诗可以解读为爱情诗,“洱海”带着爱情的神圣性,“红色”带着爱情的浪漫与牺牲,“门槛”带着爱情的禁锢与伤痕,就这样,“我”低于这一切,用“我的爱”蔓延开来,“矮于苍天”。我想,分别不是爱的终结,有时候恰恰是开始,若是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于江湖。在忘记的过程中换一种爱的姿态——谦卑,因为谦卑,所以宽容并且深沉。虽然“我”想“牵绊”、“款待”“你”,可是如果“你”真的要走,那“我”一定就此别过,把思念的火焰冰封,在你河流的另一岸。当然,本诗也可以理解成远别故乡,带着对故乡的眷念而奋发图强,怀着感恩的心去远游、去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我们之间
假如你看我,像腐蚀了良心的月光
在天边。打开寨门,亮起火把
我将感激投向波浪
那被湖面彻底封锁的最小的一圈
我的狭隘、偏执,严密的困心
它解开时间的绳索,盗走心底的
一朵疑云。星光是有的
漫天的车尾灯,撞散我的黑暗
我的清凉,我少有的露宿
的愉悦。请你为我吹响笙箫,配合
我的鼓瑟,为失眠的夜晚送行
本诗写的是送行,细腻而静谧。说是情侣之间也好,说是朋友之间也好,总之是心灵相通的两人之间。“假如你看我,像腐蚀了良心的月光/在天边。”“你”的目光像是被腐蚀的月光,“在天边”,大概是用余光吧,暗淡中的一闪。是化用了顾城的“你看我时很远”?还是只是用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俗语?这远与近的纠结就像一张蜘蛛网,捕捉多少爱恨情仇?!就是这“腐蚀了良心的月光”也足以让“我”投之以“打开寨门,亮起火把”的盛情欢迎以及无边的感激。终于,一个余光,一瞥,就“解开时间的绳索”,一直以来的疑惑终于解决了。此时,车尾灯“撞散我的黑暗”,这个比喻用得新奇!星光下,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你”不经意的一瞥就能让“我”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带给“我”清凉与喜悦。然而这些都是假设,开篇说了那是“假如”。当然,“我们之间”若是有“假如”,请以此诗为帖,来“为我吹响笙箫”吧,我们鼓瑟吹笙于失眠的夜晚。“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如此欢快的场面,都由“你”一个眼神开启。这份小心翼翼地准备着惊喜,以及惊喜之后无尽的思念。若是没有“假如”,别离会不会很轻松,虽然没有鼓瑟吹笙,但是“你”月光似的目光是不是不会被离别的浪花打湿?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要送走的不仅是“失眠的夜晚”和充满疑云的自我,还也有那个假设中的“你”,敢于离别才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告别一段时光和一种情感状态,在鼓瑟吹笙的悠扬之中。
白桦林
请允许我的爱高过星辰,高过皇帝的
城墙和圣旨,也矮过羞赧的村庄
那些因迷路,笨拙失散的日子
在呼喊声后全部回来。它们集体敬礼
跪拜着主人聪明的手势
好像是山坡上迎宾的白桦林,引导者
堆在外面。并不握着枪的士兵
历史中愉快的水流,那片叶子多像
是森林的气泡。这些人啊,包括自己
都是冒昧的风霜。白桦林,从来
不搭理无聊的霜降。之于
悠远的风声,祭物永远是沉默的
仿佛不苏醒的雷鸣。在深处,它们
是自己的族谱,轻轻翻涌
北方有很多白桦林,人群穿梭其中,奔跑的孩子、烤红薯的浓烟、倚靠在树上摆拍的女孩儿、咯吱响的落叶像哭泣的星星……这些是我对于白桦林的印象。诗人写的《白桦林》带给我很多美的体验和思考。开篇,一高一低的对比,把“我”的爱置于张力之中,“我”的爱不因富贵而多一分,也不因贫寒而少一厘。“我”的爱是崇高的,“高过星辰”,这份淳静的爱召唤着那些迷路的日子和笨拙的时光。往事回溯,一切都赶回来,白桦林高大威武,站在山坡迎宾。它们像是不握枪的战士,守卫着如水流逝的历史。那些叶子,“像是森林的气泡”,一呼一吸之间,都充满了白桦林。人们和风霜、霜降一样,都是冒昧而无聊的,在这里,白桦林才是主角,它们有自己的历史和族谱。它们静默于自己的风光之中,“轻轻翻涌”的风吹树叶就像在翻阅“自己的族谱”,这个描写很生动。白桦林,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它的自由和逻辑,它是神圣的,我们这些路过的人群要满怀感激和歉意,在这圣洁的空气中共享这份宁静。这份爱,是对于家乡故土、对于自然万物的虔敬之爱,纯粹而干净。在喧嚣的当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充满神性和宁静的诗歌,敬畏是一种境界,而宁静是一种力量。敬畏自然,并且守住内心的宁静,才可以自足、无愧、心安。
爱之诗
推开窗,九月的空气复活我
薄如轻纱的白云向窗口处集结
它的倔强天空拉不住
看管的士兵呢,站在透明里搓着手
武器抛弃它们,向良善的诗人
退去锋芒——其实,窗口
很小,狭窄。一道光侧着身子才能
挤进来。我的笔和纸偏巧在那里
对着空旷的土地成为居民
我深深地爱着,细小中的怀抱
风霜落脚处的温暖。这个
世界,我和窗口都是唯一的,要向
照顾我的人写诗,说积压的
粮食、箴言——哪怕我的爱很
自私,哪怕只是从早到晚
关于爱,我们总有写不完的诗、唱不完的歌。本诗开篇写“推开窗,九月的空气复活我”,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在清爽的九月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自我充满元气。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看到白云如轻纱集结在窗口,它们的倔强天空是拉不住的,看管的士兵也放弃武器了,只因面对着善良的诗人。在诗人的想象中,看管白云的士兵也是友善的,他们“站在透明里搓着手”,显得老实憨厚。这狭窄的窗口,连光束都得侧身,这个描写夸张而形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爱是“细小中的怀抱/风霜落脚处的温暖”,细小而温暖。这份爱是唯一的,具有独特性,谁也无法替代。这份明确的爱,要送给所有关心照顾诗人的人们,方式就是写诗。通过写诗,诗人要说出那些积压已久的心事,关于“粮食”亦或是“箴言”。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哪怕我的爱很/自私,哪怕只是从早到晚”哪怕这份爱世俗自私,小到只能爱那么几个人的那么几个方面,甚至时间短暂,只是历史洪荒中的一瞬间,“从早到晚”。一次“从早到晚”的时间是短暂的,每天的“从早到晚”却是一生的承诺,这里的张力蕴含着诗人真挚的爱。关于爱,有时候就是这样,承诺了一滴水,却涌溢出一片海。想到雷平阳在一次讲座中说他随着年龄增长,爱的广度越来越小了,他无力去爱更多。因为爱,在时光中变深。所以诗人说“哪怕我的爱很自私”,说得也是爱之深的意思。
赏析完这十二首短诗,我意识到自我与爱情是诗人诗歌的两翼,自我可以扩展到诗人,如何做一个诗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作为诗人,于今日该何为呢?诗人,是一个时代的赤子,敢于讲真话,也乐于分享生命馈赠的悲喜。诗人,对于诗歌应该虔诚,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对待诗歌,诗人都要在日常中建造诗歌的圣地。乘着文字,溯流而上,回归真我,也就靠近诗歌本身。关于爱情,和回归诗歌的路数一样,依旧是要真诚,要在日常中皈依。这个时代,总有人在质疑诗歌,怀疑爱情,读了董喜阳的诗歌,我感受到只要真诚,只要相信,诗歌和爱情都可以自由地飞翔于心灵的蓝天。自我和爱情,都是透明的,反射着阳光的暖,但是透明的不一定就不够坚强,经历淬炼,它们会像钻石一样恒久。这个淬炼的过程,就是诗人所寻找的归途吧,一路上寻找和成长,至于最后到了哪里,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张永雅,笔名陈曦儿,河北师大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评论家陈超),曾在《河北日报》《诗歌月刊》《贵州文学》发表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