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知遥教授:在万物的丛林中看到光——董喜阳的诗集《万物之心》阅读札记

(2015-02-16 13:16:50)
标签:

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长春商报

文化吉林

分类: 文学评论

         在万物的丛林中看到光
              ——董喜阳的诗集《万物之心》阅读札记

马知遥

 

1

    董喜阳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眼光向内的抒情。是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次描绘和展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可能世界的五彩斑斓的崇敬,跳跃的意像,密集的隐喻构成了他的风格。他是隐秘的,用诗歌的隐秘说话,而阅读的难度自然产生。
    他的诗歌涉及的是他这个年龄关心的生死、故乡、孤独、流浪等等主题。这些永恒主题在他的独特关照下,有了他自己的颜色。
    在《苦行僧》一首,我几乎可以认为就是写他自己:

 

可与日月交欢
低语,可在一个中心遥看云汉
无论伤寒,不管草色风雨
一整天,就让啄木鸟的长喙弄得自己痒痒
那么多人围观我。

 

   他设计着自己的乌有之乡。动用的是超现实的手法,加上绮丽的想象,让诗歌有些超然的味道。而这样的写作需要天分和才情。但也属于青春期的写作:天马行空,恣意的创造。但有时候这样的写作会遮蔽很多真实的情感,因为重点放在了辞藻的编排和应用上,表达受到了人为的阻隔。因为诗歌说到底是一个要让人在短时间阅读中内心受到感染的文体,太多的词语的缠绕和修辞的繁复出现,会将阅读的重点偏移。

  
   

 

   在《我想……》里,诗人表达着离别的愁绪,表达着一去不返的决心,但看吧,多少意象和比喻在密集出现,这样的写作是诗人灵感的集中喷发,才华是显而易见的,但阅读的困境就出现了。创作者的内心真实被封锁起来,需要逐一解释的诗歌是远离读者的。因为诗歌不是只给专业人员阅读的。
   其实此诗从专业角度看,不差。有娴熟的技术,有很好的语感。但词语的排列和情感的匮乏,让我们只能看到技巧。

3

 

   《我们之间》在意象应用方面达到了极致,几乎每一句都充满了。这诗歌在表现豁达和喜悦时,诗人在隐藏一个什么样的真实呢?你在藏住什么?你要表现什么?这是一首神秘的诗歌,带着暧昧,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是这样的。

 

假如你看我,像腐蚀了良心的月光
在天边。打开寨门,亮起火把
我将感激投向波浪
那被湖面彻底封锁的最小的一圈
我的狭隘、偏执,严密的困心
它解开时间的绳索,盗走心底的
一朵疑云。星光是有的
漫天的车尾灯,撞散我的黑暗
我的清凉,我少有的露宿
的愉悦。请你为我吹响笙箫,配合
我的鼓瑟,为失眠的夜晚送行
  
4

 

    这首《乌鸦》是很多诗人写过的题材,在这里你用乌鸦做了人类的隐喻,同时也在写自己的世界。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那你似乎感受到另一些通向天堂的道路,而那些路你说不清道不明。圣经上的预言和你生活的感受似乎发生了冲撞。
这本质是对信仰探索的诗歌,重要的还在于对真理探寻的勇气。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是一种创新。
    从诗歌《鸣叫》《多余的绽放》《爱之诗》等诗歌中我读到了另一个董喜阳。他似乎摆脱了才情,摆脱了词语的束缚,而是坦诚相见。于是我们看到了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感受,也就感到了通畅的诗歌表达,而这样的阅读如同和朋友的对话,我感到了阅读的快感。

 

推开窗,九月的空气复活我
薄如轻纱的白云向窗口处集结
它的倔强天空拉不住
看管的士兵呢,站在透明里搓着手
武器抛弃它们,向良善的诗人
退去锋芒——其实,窗口
很小,狭窄。一道光侧着身子才能
挤进来。我的笔和纸偏巧在那里
对着空旷的土地成为居民
我深深地爱着,细小中的怀抱
风霜落脚处的温暖。这个
世界,我和窗口都是唯一的,要向
照顾我的人写诗,说积压的
粮食、箴言——哪怕我的爱很
自私,哪怕只是从早到晚
                   ——《爱之诗》

 

     我认为董喜阳走出了一条自己应该坚持并可喜的路子。如果前期诗歌是才情为上,技巧为先;那么后面的诗歌是你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是对内心自我的真正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的最佳方式,每个人在创作中总是在不断矫正自己的路数。我喜欢董喜阳的后部分诗歌。我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他的诗歌因为他的天赋和对生活更为深切的感受一定有独特的表现。因为年轻,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马知遥在济南
                                                                       2015年2月13日

 

     马知遥,曾用名马永生,1971年3月生于新疆阿克苏。中国70后作家,70后诗歌理论家、诗人。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后,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艺术创意学、当代艺术批评,所任课程艺术民俗学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当代诗歌研究专著:《感动写作论》小说研究专著:《中国小说艺术探幽》、《现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怨妇母题》戏剧研究专著:《20世纪中国经典戏剧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专著:《当代艺术思潮论》《影评写作理论与实践》;小说集:《爸爸的黄羊》,散文集《走遍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