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书香》杂志2015年第1期(全国公开发行)

(2015-01-06 12:35:22)
标签:

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长春商报

分类: 文学评论

           提取情感的巨大容器   
                    ——读荣茂先生两首小诗偶感


    诗是兼容时间和空间的语言艺术,语言是诗的基础,情则是诗的灵魂。缺少对世界的爱和眷恋的诗人不会创作出伟大的诗歌文本,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读知识分子诗人李荣茂先生之诗,即被他诗的语境、情感、意象,以及隐而不露的巧妙技法吸引。他用简单的语言和看似普通的技巧来营造诗的意境,在诗的镜头前后推拉之中,在诗的时空感行进的推衍转折中,其诗传递的精神体温恒定,诗的泛文化和多重歧义无限缩小,最后露出诗光芒的内核。

    我想荣茂先生是借着诗歌完成一次“还魂”。转借汉语的无上魅力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故土难离,乡音未改的情感虚设。这种“假设”随其诗之语境的边界在延伸、变异、消解,乃至重塑。或收缩,或拓宽,或重叠。其诗《父亲的伤口》、《父亲的脊背》呈现出诗人内摄的心神,他在用通体流动的情感制造另一种时空。“父亲总是带着伤口去干活”如翻译般的视觉传递,同时包孕着情感的回流,松动、崩解、转向,是一种反射,也是韵味之合轴。“母亲在父亲伤口里的抽泣”、“唤醒了乡间的鸟鸣和蛙声……”其隐喻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打开语言的局限,彰显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隐喻也是一种发声,在某种情感的支配和对焦下,荣茂先生鬼使神差的抵达了诗意的开阔地带,不仅恰到好处,且完美收官。
    任职高校的荣茂先生在显微镜下剖析乡情,并无限放大自己诗意的“在场”,这种“在场”本身就是一种回归,更是精神的角力。他对父亲的“介入”通过情感实现对话、独白,在更高的美学志趣中浮光掠影,在系统化的诗学审美中倾向“对流”。如“那歌声飘向四面八方,挤进我们的胸腔/歌声里揣着父亲的回响,母亲的忧伤”,“挤”、“揣”二字实现了动词的能指,扩展了诗性,蓬勃了诗意。荣茂先生用思想、记忆、政治、悲悯、人文、价值关怀、笃定而敦厚的普世情感,天然地支撑着自我抒情与情感的放逐,同时也支撑着抒情的体温和精神态度。“于无声处听惊雷”或许就是荣茂先生诗情繁茂的真实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