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月刊·下半月》2014年第8期卷首语

(2014-08-23 08:35:38)
标签:

佛学

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长春商报

分类: 卷首碎语

                    站在诗歌之上
撰文/董喜阳

 

    诗歌是薪火相传的古老艺术,更是超越国界、种族、信仰的伟大艺术。如今,再没有人去考虑缪斯女神的出身、性别,乃至国籍。为什么?尽管我们一直说现代诗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在模仿,在借鉴。实际上,现在的诗歌已经完成了精神突围,迎来了“大同”。
    东西文化的融合,让我们很多人成为了文化多元论者,比如诗歌。当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基因和艺术分子相互抵牾、碰撞、私语,甚至是联接,我们诗意的世界正在发生悄无声息的变化。诗歌表面华丽的外衣随风而去,露出尖锐而明朗的内核。这要求,我们的诗歌创作不应该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对物谈情,应该从形而上进军宇宙,探索诗意的本源。
    我喜欢这样说,把自我的诗歌创作比喻成一条自省的内陆河——自己是自己的源头,自己是自己的归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诗歌之外写诗,从诗性蔓延的外围迂回。由里到外,做一个“新造的人”。尼采说:“要真心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难道诗歌创作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旁观者清”是一句老话。诗是语言、意象、修辞的艺术,我们的诗歌创作既要站在意象之外说话,又要跳出诗歌之外说话。它不再是惊觉的修辞,或是诡异的色彩,它应该是时间与物质,山川与自然的呈现。月亮、星星、天空、大地、山川,以及山川中的动植物们都是我们诗歌创作的听众,在精神的“小我”、“自我”之外,建立一个“超我”,一个不容忽略的精神元素,让诗性渗透的标靶。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浮躁的社会与喧嚣的现实,很多诗人匆忙地走进诗歌,在其中鹦鹉学舌。我们终究要摆脱邯郸学步的时代,向我们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告别。近来读帕瓦龙诗选《站在远处看自己》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愉悦的自我”。空气的日益粘稠,重金属气味的弥漫,我们的阅读口味变得极为挑剔,也极为荒唐。这本诗选让我们远离浮躁,对待真诚的自己。它和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是一种信仰,在我们习惯之外的“第一上帝论”之外,有人说,诗人是第二上帝,他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在创造另一个世界。高尔基说:“写作吧,写作就好像你是在裁决正义和非正义的案件之间的一个证人。”由此看来,我们的写作是精神的,物质的,宇宙的,时间的,更是无限空间的存在。
    一首诗里应该有什么?孔子、老子、庄子的学问,杜少陵、陆放翁、辛弃疾、苏东坡的诗文,孙子兵法乃至黑格尔的逻辑学都融会贯通。哦,是的!可以有书法、绘画、戏剧、音乐、美玉、瓷器、木雕、奇石等;可以在诗歌里莳花弄鸟,善交朋友,探幽思古;诗可以让心灵被冶炼得纯净、滋润、脱俗,融化古今。前提:站在诗歌之上。

     纵观吉林地域诗歌的创作和呈现的业态,给予了我们诸多惊喜与慰藉。比如见闻诗歌的沉稳与洗练;于德北诗歌中夹杂的小说与戏剧元素,既清新又诙谐;杨树的婉约与抒情;阿未的缓慢叙述与生活细节的舒展;宋敏、左手、董小语等女性诗歌中的“大情怀“与精神突围;于柏秋与赵雅君诗歌中的诗性探索与技巧的闲转,以及张百良、孙玉平诗歌文本中的浓烈的乡土意识与以小见大,这些文本的创作是吉林地域诗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站在诗歌之上,是境界,超拔的人生感悟和宏丰的涉世经验;是寡淡,风雷隐隐的冲和与宠辱不惊的宁静。“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大抵是这个境界的感悟吧!
    站在诗歌之上写诗,读诗,造诗,就要有曹操的胸怀和洒脱——我想起曹操的一首诗,叫做《对酒歌》,近2000年前,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诗人,对社会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宏伟理想:“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2014.8.21 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