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月刊·下半月》2014年第6期卷首语

(2014-06-17 08:49:59)
标签:

文化

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长春商报

分类: 卷首碎语

                  瞧,地域参照或精神图纸

 

撰文/董喜阳

 

    为什么要强调地域诗歌,为什么要不断的翻阅吉林的诗歌卷宗?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传承有序的,世界上任何两种事物都紧密相关。这样的哲学思维定式和逻辑,事实上证明,文学艺术也是如此。很多人对于吉林诗歌的认知与了解,难免肤浅,流于粗鄙,甚至武断。一则是吉林自古乃流放荒蛮之地,缺乏文化积淀和艺术基因;二则是吉林诗人很多视野矮窄,固步自封。当然,后者并没有进入吉林诗歌的“名人堂”。时光不仅是试金石,而且是筛子。大浪淘沙,那些诗歌中的糠秕与糟粕早已随风而去,剩下的是金光闪闪的硕果,迎着风颗粒饱满。
    地域诗人和地域诗歌是地域文化的有机名片,是攥在手中的“王牌”。多少诗人对脚下的故土怀着深沉而热切的眷恋与爱,仿佛是揣在兜里的火把。很多人的故土放在一起,形成了地域。地域诗歌与文化也就相互生成、催发而来。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我们的内心中发酵,幻化成无数个鲜明独立的精神意象,并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完成壮美的和鸣。
    吉林是“东方的好莱坞”,“东方的底特律”,是“文化沙漠”——这是某点突出,两端沉浮的吉林,在一般人眼中的印象。若谈起吉林诗歌,心中浮现的也就是那几个固定而简单的几个名字而已。比如穆木天、公木、丁耶、胡昭、万忆萱,还有芦萍、党国栋、丁国成、黄淮、曲有源,以及后来的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等。
事实上,当然不只如此。吉林诗歌同样有其发展脉络,有传也有承。
    本地文学、本土作家之于本地读者,是“吾城”的故事,有着不需转译就能理解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议题。诗歌可以跨越地域界限,但始终根植于一个诗人疏离却难以离弃的所在。
    信奉艺术至上论的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说,“人生比不上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显然,在龙之介看来,人生一世不管经历过什么大喜大悲,只要不化成好文学,其价值和影响力也就有限,甚至等于没有。这难免夸张,但却不乏道理。
    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出发,本期特别策划的“吉林诗人经典小辑”,芦萍、杨子忱、顾联第、金克义、南永前、姜维青、纪永亮、于耀江、薛卫民、钱万成、郭力家,所选之人尽可堪称吉林新诗的优秀代表,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呈现出来,但他们却是吉林地域诗歌不可或缺的浓重的一笔。
    一身正气的司马迁曾经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阅读各位先生的诗歌文本,令人不禁也产生同样的感觉。
    本期专题,我们从认识这11位一直致力于吉林诗歌写作的诗人开始,重新爬梳吉林诗歌的发展脉络;再从编辑和出版物的角度,为吉林的地域诗歌定位;最后则由《诗歌月刊•下半月》集中推荐一份极具吉林地域风情的阅读名单。
    他们的名字如惊鸿一瞥,瞬间照亮了吉林的诗意星空,难道不是吗?

 

                                                               2014.6.15 於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