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青年诗人专辑之尘轩:怀揣故乡月亮的诗意少年(专访)

(2014-02-25 12:15:17)
分类: 随缘诗话

            尘轩:怀揣故乡月亮的诗意少年

撰文/ 董喜阳

吉林青年诗人专辑之尘轩:怀揣故乡月亮的诗意少年(专访)


    很多时候,我一直都在强调:熟悉的风景内没有新鲜的事物,因为相互了解而丧失了兴趣和燃点。这句话
适合于旅行,寻找另类的风景,也适合于婚姻,乃至友谊。像我和诗人尘轩,我们的相识、相知、相互欣赏,
我在多篇文章中都已经提到了。如今,面对工作,他坐在我的面前,安静地回答着我提出的一切问题,仿佛时
间凝结了,在我们相遇的日子。
    他很喜欢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一句话:“时间是捕捉梦想的镜头……”时间对于他来说意味
着什么?精神行走、写诗、画画、饮酒,其实更多的是人性的思考。
    尘轩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均为农民。他喜欢诗歌因自幼母亲教他背诵“诗三百”而起。随后的大多时间
都沉浸于研习绘画之路,而文字于他犹如冲浪,一路起落浮沉,行走至今可能是研习绘画时练就的耐力所致。
“对我来讲,是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对我的诗歌写作产生了真正影响,那个时候还处于懵懂时期,实际上我
的这位老师并未教会我太多关于诗歌的知识,但当时我记住两个对我影响甚大的词汇——‘意象’、‘意境’,
我一路走来,无师无门,倒也轻松自在,无甚约束。”
    每个人都是时代造就或毁灭的个体,每个人在时代的冲击中感受都是不同的。正如歌德说的,一个诗人有
一个诗人的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虽然我们所生的穴位、骨骼的块数和肌肉的走向大体相同,但
我们从偌大的时代中淘取和遗失的并不相同,因此感受自然不同。我觉得尘轩的诗歌里有一种冒险,他是在喧
嚣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属于他自己的极度安静,这并非是装出的一副姿态,这是他在这个时代中的一种精神选择。

    “有的人用喧嚣淹没静谧,而我选择反其道而行之,还好,我还掌控着这样的选择权。”尘轩笑着说。


听万物,静己心的完美时刻


     尘轩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一直都没有想过诗歌真正带给他哪些改变,甚至是有没有改变。“在没遇见这个问题之前我真的还没有想过,现在想一想好像也还不晚。”他觉得诗歌让他学会静处:静下来可以听自己、听万物;静下来可以思人、思事;静下来可以不烦躁、不慌乱;静下来可以知人心、知己心……静谧中积蓄沉浸的力量,这力量是可怕的。正如尘轩在诗歌《故乡的方位》中写道:“坐直身子的村落,面对磨亮刀锋的时间,不动声色/ 被野草覆盖的地皮和远方交谈,远方和你交谈/ 你和我交谈,我和小小的心脏交谈和小小的祖国交谈……”他时常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内心不安分的纯净灵魂对话。
  尘轩说他没有想过能不能成为优秀的诗人,只是在作品上坚持,在姿态上坚守。“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当然光荣,即便诗歌在当下看似不是很景气,但这称呼不是自封的,就好比自己坐在椅子上就称自己为‘孤’、‘朕’一般,很滑稽,没必要给自己冠注太多头衔。我觉得诗歌不光是写好而已,在好的基础上
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说到这里,我突然就想到了尘轩历时半年之久创作的系列组诗《卜梦辞》、《火车》、
《圈地运动》等他都在文本创作中试图寻找诗歌存在的意义。
  “当然了,这里面所蕴藏的思想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好在还有知音。”当我提到吉林省的诗歌现状和发展进程时,尘轩似乎有些纠结。我一时间不知道他是不想说,还是不能说。在不算宽敞明亮的画室里,阳光被画布拦在了外面,只有潮湿的空气在狭小的空间里氤氲着。尘轩快速地挥动着画笔,涂抹间虚实相交。他瘦弱的身体瞬间在画布前高大、粗壮起来,他选择自由、肆意,也选择了坚韧与决绝。“我在2010 年初的时候开始策划主编诗歌刊物《后时代》,办刊3 年来,提出和总结了一些关于‘后’的主张和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10 年9 月10 日,我与兄弟董喜阳等发起、举办了吉林省首届‘80 后’诗会,之后又相继策划了南湖诗会等活动。能很好地策划一些有意义的诗歌活动,创办具有一定审美高度的诗歌刊物无疑对活跃吉林诗歌氛围起着不小的作用。”  

   “诗坛”是一个虚拟的词,我觉得尘轩不太看重这个。相比之下,他只看重、在意诗人的独立写作。其实我更欣赏具有鲜明个性的、有前瞻意识的、有探索精神的诗歌作品,因为我们恰恰从这也能看到一个诗人所处的高度和视角。


故乡,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


   “蓬松的夏天,鸟鸣落了一树/几只穿过林子,让只有一个人的地方更显空旷/ 没有河流没有山,只有一片开花的野地/ 一百户冒起炊烟的房屋;几十埫田地和纵横的林子/ 这不是某座宽硕的城市,这是一块儿叫做/ 东范家的窄仄小村,低矮着从平地凸起来……比你饥苦,比一片蛙声要薄……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夜晚一深/ 灯火比夜晚明显,找到这里只能摸着熟悉的味道。”这是尘轩在诗歌《东范家的夏天》里的描写,每每读到这里,都有感动,其实在尘轩瘦小的肩头上承载的是我们几乎无法洞穿的使命。
    尘轩的故乡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在吉林省松原市境内,名为东范家村,仅有百十户人家而已。尘轩热爱他的家乡,这种爱,是在诗歌之上的。就像是雷平阳笔下的云南昭通、江非的山东平墩湖、黑枣的东山村……“在我的家乡有我的家人、亲戚、儿时的玩伴,熟悉的老宅子、田亩、林地、土地庙、村支部、小学校等等。故乡给我的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无法抵达的,包括诗歌。”老子曰“道”,道本无形,然言之则有形。从尘轩那里我知道,不光是诗歌,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些情感只能贮存于心,而无法通
过其他任何手段抵达。
    尘轩对我说,他认为:诗歌与时代调过来该是母子关系。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成就生出什么样的诗,今天的人不再玩拈花折柳抛莲子的小情调,今天的人不再见面作揖,今天的人恋爱自由,今天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诉求即便再前卫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没有逃离这个时代的就都要承认时代的母亲地位。诗歌是附着能量的,我们现在能读到唐诗宋词,则是那个时代存活下来的子嗣。诗的命运,一半在时代手中,一半由自己掌控。


 

现实是一面反光的镜子  

 
    谈着谈着,我和尘轩不自觉地将访谈的主题拉回诗歌的层面,并谈到了青年诗人和诗歌的现实问题。“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新生代’这个词早就有了,诗人陈大为在很早的时候就编辑过‘新生代诗歌读本’,‘新
生代’比‘80 后’还早。一个人一种写作方式,一个人一座城池。”尘轩现在编辑诗歌刊物,在官刊和民刊之间游弋,对“80 后”的诗歌总体呈现出的态势应该说是熟稔的,“前80”(1980-1985 年生人)已有很大一批人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路线,“后80”(1986-1989)大部分还在摸索之中,当然也有少数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路线。尘轩说,其实,在内地大多的“80 后”诗人还保持着对国外诗歌和对朦胧诗的模仿,这样的“继承”不要也罢。真正的继承有很多方面,能有中国的“精气神”继承下来我觉得就很好,内在很重要,气韵不在,仅仅一副皮囊,自然是说不过去的。语言和行文方式都是需要不断完善和突围的,这个幅度的大小需要容
诗人们量力而行。
    谈到网络诗歌,尘轩告诉我说:“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相对好的一面和相对不好的一面,都是比较出来的。网络对诗歌的传播倒是起到不小的作用的,但也有很多人也因此身陷囹圄,固步不前。网络信息一多,自热也避免不了虚假的内容、虚假的言论、虚假的诗歌(伪诗)等。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只能取其一。在繁杂中求简、求精,虽不太容易,但也算是上上策了。就好比我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保持静谧的状态,我觉得,和面对网络是有些相似的地方的。”


读书,畅通的呼吸管道


     因为涉及绘画、诗歌和雕塑等各个领域,尘轩平时的阅读很庞杂,没有什么固定路线,国内的诗歌看得多一些,大多是古代的典籍;国外的译诗看得也不少,他直言不懂外语,因而无法分辨这些人的译作是否得体。其他书籍也在看,关于收藏、音乐、建筑、旅游、哲学、美食等,都在看,看来他的好奇心还存在,求知欲还存在。真正的诗人应该有独立的精神选择,应该具有强大的冒险精神。
     最后,尘轩谈到了诗歌道路坚持的问题。“爱是真切的,不然是不能郑重其事地说出它。那么,既然是真切地爱诗歌,也就谈不到坚持不坚持,因为不存在这个,写作这个姿势、这个动作倒是可以说到坚持的,因为这
里面有一个‘累’的问题,弯腰的幅度和大脑的清醒度有这个要求(大笑)。我的经历都在影响我的写作道路,例如:恋爱、求学、交友、工作等,要说对我写作道路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求学,这期间对我绘画、雕塑上的促进,对艺术语言的掌握,从某种角度上,对我诗歌的促进给予了相当大的能量。”


结 语


    与尘轩聊天不仅愉悦而且能让你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同为年轻一代的诗人,尘轩带给我们更多关于诗歌思考和生命个体存在方式的问题。爱,请深爱;不爱,请离开。用来形容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态度,也不为过。
  俄罗斯著名诗人鲁勃佐夫在诗歌《我宁静的故乡》中这样写道:“这儿的农舍,这的乌云/ 这即将来临的雷鸣/ 都跟我永远联系在一起/ 燃起我火热的深情。”现在送给尘轩,也送给所有因为诗歌而同呼吸的诗歌写作者……

 

                                       刊于《诗歌月刊·下半月》2014年第2期“吉林青年诗人专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