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青年诗人,在坚守中寻找信仰
撰文/董喜阳
我们一直提倡青年是祖国建设的未来。鲁迅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就是他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部本期特别策划将推出“吉林青年诗人专辑”,这是在《作家》杂志推出“吉林诗人小辑”之后的又一次集中推介。所选四位诗人都是所谓的“80
后”诗人,吉林籍并在长春工作或学习的四位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教授在文章《80 后在前进》(《诗潮》2014
年第2 期)中提到了80
后“草根诗人”和“知识分子写作”的新概念。董喜阳、尘轩应属于前者,即一边参与社会工作一边坚持诗歌创作的一类诗人,而回云崎、赵振羽同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属于典型的校园知识分子写作一类诗人。他们的诗歌文本和个人生存环境、阅历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社会反差,这也给予了我们阅读和期待的更多可能性。
在诗歌的热潮逐渐失散的时刻,董喜阳一直在诗意地坚守。他对一首好诗的定义是“把中国的‘浑厚、含蓄、洗练、空灵’和西方的‘生命、语言、意象’相互融合,他的诗一定会给更多的人带来一种阅读上的愉悦感觉和精神享受,一种回味无穷的宁静时间。尘轩的诗歌充满对故土草木的赤诚与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叩问,以及对底层生存状态的关注。尘轩的执着与韧性,他的平静﹑淡定和与世无争的心态,他的文本成为了诠释这个年龄段诗人的一个象征符号,成为了当今喧闹的诗坛逐渐消失的精神理念。
回云崎的诗孤独、凄冷,也浸透着无处不在的决绝和坚韧。既是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深刻认知,也有在现实生存图景中找寻彷徨诗意的伤感与哀愁。阅读他的诗,像聆听一种回响,从并不遥远的西伯利亚传来撞击的钟声,一种苍茫与辽阔,自由与宽广。他的诗拉伸并颠覆了传统诗歌意象的辐射半径,试图通过自我的断裂和消解来完成诗歌对人性的普遍存在的意义。赵振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底色,对存在、自我和自然有着一种特别本真和敏锐的感受,象征、隐喻、意象在他每首诗的语言角落里潜藏,显示出诗人的“形式意志”。因此,就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美学指向和文本特点。他把诗歌融入生命,创造出大量诗意丰沛的作品,唤醒心灵的感受力,是向人类精神高地的行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