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诗埋藏浮躁——谈董喜阳和他的诗歌

(2013-11-21 09:49:07)
标签:

省委宣传部

长春商报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用诗埋藏浮躁
                   ——谈董喜阳和他的诗歌
撰文/李强

 

    认识董喜阳是在吉林的一个座谈会上。在座的青年作家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又是唯一一个诗人,加之瘦弱的身材,并不引人注目。大家发言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认真地聆听,时不时赞许地点点头。等到他发言的时候,未必语惊四座,但的确让我暗自叫好。倒不是因为他提前认真地准备了个稿子,而是作为诗人,他的发言既用了诗性的语言,又包含了很多理性的思考。特别是他讲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主张诗歌应该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扩展诗歌的精神维度。
    诗人给人的印象总好像是天马行空、特立独行的,诗歌也仿佛是所有文学门类中距离生活最遥远的一个,或许强调诗歌自于内心感受会有更多诗人认可。作为一个青年诗人,董喜阳真的能做到他所说的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吗?于是会后我找来他的诗一读,想找出他诗中的生活。
    初读喜阳的诗,我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叙事,但是读着读着,我进入了一种微妙的状态。他的诗句在不即不离之间,若有若无之中把我带入到了沉静和思索之中。我恍然大悟,之所以称之为诗,它就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恰恰就妙在了这种不即不离之间,既保持了生活的质感,又超然于具象的事物之上,让你的思想可以在诗中徜徉。喜阳的诗里有自省,但这种自省一定是找到了某种情境时才可表达:“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关着灯洗手。摸黑用白色的纸张/擦净自己”(《我所担心的事物》)。喜阳的诗里有赞美,同样不是激动的尖叫和空泛的抒情,而是“来自城市的列车,在这里遇见远方/远方是我们的中心,却不是归宿/当歌颂在北湖大桥内部切开湖水/流出黄昏的拥挤,纯净的叙述像简化的/战役。江郎才尽。我们赢了自己”(《北湖大桥》)。喜阳的诗里有爱情,不是山盟海誓水枯石烂,却是“多少年后,我们依然保持围炉谈话/像一种练习。/你的菜在我碗里。我的筷子/还是架在你碗的上空”(《这是一种练习》),“默等花开。愿你的杯到达唇前/你用海洋喂我/让蜂蜜香甜的,抱有遗憾”(《渴望你的海洋》)。喜阳的诗里有信仰,也不是顶礼膜拜,而是“我看见自己/躺在出生时的病房/这是刚出浴的新郎,头扎进古老的村庄/你说,话唠感慨,穷人悲伤/我的一天,如此的接近出生和死亡”(《不抱怨的世界》)。多么温良恭俭的文字,多么平静的语言,没有霸道地强迫你要去怎样想,你愿意怎样想就怎样想吧,喜阳所做的就是用平淡的话语构成了一个精神上强大的气场。
    生活于诗又是怎样的呢?诗人为什么更需要生活?生活在全媒体时代的很多年轻小说家,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也可交天下豪杰。但是用脚丈量过的路会一样吗?那种在黑夜里面对面促膝谈心的交往会一样吗?小说描写生活,而诗歌在提炼生活,小说可以复制,而诗歌却只能在走过感情和灵魂通道之后升华。因此,诗人只有具备了更深厚的生活积淀和真情实感,才能得“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之妙。我突然想到莫言在领诺奖时用“讲故事的人”作为演讲的题目,斗胆套用过来,喜阳便是“埋藏故事的人”了。把生活的种子埋进土里,再长出来的就不再是原来那颗种子,而是一棵随风摇曳的小树了。
    那么喜阳埋进诗里的这颗种子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生在东北最普通最寻常的一个小屯子的他,从小就喜爱上了唐诗宋词元曲,大学毕业后闯荡深圳,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也在那里延续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接触了后现代主义诗歌文本和各种诗歌经典。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干过酒店管理、旅行社策划、记者、编辑,打理过文化传播公司。生存的压力、都市的喧嚣、酒绿灯红的诱惑、尔虞我诈的人际,对一个骨子里浸透着乡村质朴与憨厚特质的喜阳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还好,生活并没有让他随波逐流,他的诗歌写作正是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沉淀下来,生活给了他精神更加强大的力量,他用灵魂来审视来自于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形形色色,用浅行低吟的平和诗句来垒砌抵御心灵遭遇侵蚀的城墙,从而达到了诗歌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灵性。
    用诗埋藏浮躁,或许正是喜阳诗歌艺术的一个精妙之处。诗是藏的艺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言”,如何藏是诗的技巧,藏什么是诗的灵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小说读者而言。一个读者读一首诗,不同的时间、地点、心境,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诗歌给了读者更博大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因为来自于诗歌的“藏”。喜阳的诗里有越来越多的意象和意境在滋长着,意象互生,虚实互藏,水乳互融。如果说小说家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如一幅西方油画或者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的话,那么诗人的诗性表达更应该接近最具东方神韵的写意画了。一首好诗写成,就像一个人诞生一样,躯体和灵魂再也不能分割。“这些通风良好的文字/在春风打盹的四月,安全抵达粮仓/惊喜来自一条船/从夜晚的港湾里宁静的出走/经过我的时光系统,重新来编排停靠的身份”(《相逢或是重逢》)。又或,“这个冬天真干燥,到处找不到水源/我希望有一场雾,和我内心的焦虑重叠/让耳根变软,心肠善良/并在队伍一团糟的声响里,抱养自己的孩子”(《建造柔软的内心》)。我列举出这两段诗句,却并不想去剖析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的慧根,我只有感性的接受,没有理性的分析。如果说得清清楚楚,就会失去读者去读诗的心境,也少了更多用心灵去感受的东西。我想说的只是,这些意象的小树正是由喜阳埋下的那颗生活种子而来。
     我们可以不去说那些浅显易读的诗是平庸的诗,但是我们应该更尊重一个优秀的诗人穿透生活的表象、概念之后,交融和超越生活,形成了对于生活理解的独特影像。因为只有诗歌的丰富和多元,才能促进和推动当下诗歌的繁荣。喜阳的诗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诗歌”,但诗的品质却是自古传承、庶几相通的。《小雅•正月》里有“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文心雕龙》里说“以障显彰”,其实,“藏”的艺术不正是中国几千年诗学的固有品格吗?“你的长衫装满我/我和我的列车超载/像一川祥云,和黑夜落入大海/汤羹与菜勺横亘天水之间/你的碗里暗藏锋芒/尽管我了解潮水的膨胀秉性/在我与时间的博弈里/你起身和衣,竖起我的耳朵/聆听悠远而真实的风声……”(《人到中年》)短短的一首小诗,不过九行,第一遍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没读懂。也许正是因为其中奇幻美妙的修辞、荒诞不经的幻想、离奇大胆的跳跃,让我们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可是细细再读两遍,你会把喜阳省略掉的解释性和连接性东西,用自己的经历填充丰满起来,于是看似晦涩难懂的东西却给了我们奇特的想象。我突然意识到,喜阳所说的“还原于生活”是什么意思了。他不刻意去写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也不会歇斯底里地直抒胸臆或者概念化的空乏陈述,而是借用一系列的物品和景象,使心中的特殊感受具体化形象化,产生客观影射的作用,给读者的心灵和大脑一个自由驰骋的余地,在阅读诗人对自我心灵表现的过程中,融入了读者自己的历练、经验和情感,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体味诗带给心灵的震撼。正是由于喜阳没有在诗中过分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因此也没有作茧自缚,陷入个人小情调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在“有我”的文本之中达到“无我”的境界,诗歌才具有了更深刻灵魂和品格,并由此产生了诗歌的价值和美学。喜阳正是用这种诗性的光芒,打造灵魂的宁静,不断追求着、创造着诗歌的价值与美学。也正是在这种意象的冥思和心灵的震撼之中,我们窥见了诗歌的肌理,看到了诗歌精神的回归。诗歌与生活与时代的关系,未必只是对重大事实、具体事件简单化表面化的描摹,而更应该注重促进民族精神提升和文化品格实现的内在情绪和理想的诗意传达。正是透过喜阳的诗,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诗人强烈的社会担当。
     喜阳是个诗人,因爱诗而写诗,因爱诗而坚持。有人说,当下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喜阳如同大多数诗人一样,每天会为生存而奔波劳碌,随时会乘着轻轨跑出去采访、写稿,编辑着两本杂志,随时要关注省内省外的重大新闻,随时想着各类活动的策划方案,回到家里也要“下得厨房”。只有到了静夜时分,坐在台灯下面,摆脱了一天的浮华,沉浸在诗的世界里,他说,“只有这时,我的心灵才找到了一个安放的地方。”透过那层层叠叠的玻璃镜片,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在一篇文章里,喜阳谈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他用“普渡”这个词——是诗歌普渡了自己,是诗歌给他的孤苦生活增加了一点温馨的情调,一段浪漫的光华。喜阳的诗歌没有远离读者,喜阳更不会抛弃诗歌。
    “一首诗的诞生不是吹出来的,不是/风摆动水面坚固的波纹。它应该比牛犊的/跳跃更为艰难。如难产的妇人一样心酸/那些暂时安静的词语,穿越死荫的幽谷/孤独、嫉妒和冷漠的群体爬上纸页/它们绽放,像生命和花朵,是恩典和膏油”“为了一首诗的诞生,我的年岁矮窄如手掌/窗口伸进来的月光引发霍乱/一通走失的光景是铡刀撕裂稻草,它咀嚼着/如羊群切慕溪水。有一天,恳求神抵不会让/诗歌随着我的名字灭亡/一首诗的诞生,降临在我脸上所有的荣光!”(《一首诗的诞生》)
     本想用喜阳这首诗中的两段作为文章的结尾,却突然想到在初识的那次座谈会上他发言中的一句话,“做一个快乐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哪一个更重要?答案要遵从自我的内心。”在众生浮躁的社会中,对诗有如此的爱和坚持是多么令人尊敬的事啊。

                                                                 2013年5月8日第一稿
                                                          2013年5月13日第二稿
                                                          2013年11月5日第三稿

 

    李强,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高中时开始发表散文作品。散文、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中国监察》杂志、《作家》杂志、《北京晚报》、《河北日报》、《诗歌月刊》等处。心理散文作品入选“青春热线精选丛书”。作品被“光明网”、“中国作家网”、“雅昌艺术网”等网络媒体转载。
   通联: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 中国作家协会 100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