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普渡”自己
——谈董喜阳和他的诗歌
文/李强(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



认识董喜阳是在吉林的一个座谈会上。在座的青年作家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又是唯一一个诗人,加之瘦弱的身材,并不引人注目。别人发言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静静地听。等到他发言的时候,未必语惊四座,但的确让我暗自叫好。倒不是因为他提前认真地准备了个稿子,而是作为诗人,他的发言既用了诗意的语言,又包含了很多理性的思考。他讲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主张应在生活中扩展诗歌的精神维度。在我的印象中,诗人总是天马行空、特立独行的,诗歌也是所有文学门类中距离现实生活最遥远的,或许强调诗歌自于内心感受会有更多诗人认可。
初读喜阳的诗,我没有找到多少生活的具象,但是读着读着,我进入了一种微妙的状态。他的诗句在不即不离之间,把我带入到了沉静和思索之中。我恍然大悟,之所以称之为诗,它就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恰恰就妙在了这种不即不离之间,既保持了生活的质感,又超然于具象的事物之上,让你的思想可以在诗中徜徉。喜阳的诗里有自省,但这种自省一定是找到了某种情境时才可表达: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关着灯洗手。摸黑用白色的纸张/擦净自己”(《我所担心的事物》)。喜阳的诗里有激动,同样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来自城市的列车,在这里遇见远方/远方是我们的中心,却不是归宿/当歌颂在北湖大桥内部切开湖水/流出黄昏的拥挤,纯净的叙述像简化的/战役。江郎才尽。我们赢了自己”(《北湖大桥》)。喜阳的诗里有爱情,不是山盟海誓水枯石烂,却是“多少年后,我们依然保持围炉谈话/像一种练习。/你的菜在我碗里。我的筷子/还是架在你碗的上空”(《这是一种练习》),“默等花开。愿你的杯到达唇前/你用海洋喂我/让蜂蜜香甜的,抱有遗憾”(《渴望你的海洋》)。喜阳的诗里有信仰,也不是顶礼膜拜,而是“我看见自己/躺在出生时的病房/这是刚出浴的新郎,头扎进古老的村庄/你说,话唠感慨,穷人悲伤/我的一天,如此的接近出生和死亡”(《不抱怨的世界》)。多么温良恭俭的文字,多么平静的语言,没有生硬地让你要去怎样想,你愿意怎样想就怎样想吧,喜阳所做的就是用平淡的话语构成了一个精神上强大的气场。
我突然想到莫言在领诺奖时用“讲故事的人”作为演讲的题目,套用过来,喜阳便是“埋藏故事的人”了。把生活的种子埋进土里,再长出来的就不再是原来那颗种子,而是一棵随风摇曳的小树了。
那么喜阳埋进诗里的这颗种子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生在东北最普通最寻常的一个小屯子的他,从小就喜爱上了唐诗宋词元曲,大学毕业后闯荡深圳,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也在那里延续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接触了后现代主义诗歌文本和各种诗歌经典。生存的压力、都市的喧嚣、酒绿灯红的诱惑、尔虞我诈的人际,对一个骨子里浸透着乡村质朴与憨厚特质的喜阳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还好,生活并没有让他随波逐流,他的诗歌写作正是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沉淀下来,他冷静地审视着形形色色的现象,用平和的诗句来垒砌抵御心灵遭遇侵蚀的城墙。
用诗埋藏浮躁,或许正是喜阳诗歌艺术的一个精妙之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言”,这些话里都有着深刻的道理。正是由于喜阳懂得诗歌的“藏”,喜阳的诗里才有更多的空间在滋长着。“这些通风良好的文字/在春风打盹的四月,安全抵达粮仓/惊喜来自一条船/从夜晚的港湾里宁静的出走/经过我的时光系统,重新来编排停靠的身份”(《相逢或是重逢》)。又或,“这个冬天真干燥,到处找不到水源/我希望有一场雾,和我内心的焦虑重叠/让耳根变软,心肠善良/并在队伍一团糟的声响里,抱养自己的孩子”(《建造柔软的内心》)。从这两段诗句,我想说的是,这些意象的小树正是由喜阳埋下的那颗生活种子而来。
喜阳的诗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诗歌”,但我感觉他的诗品却是与中国的传统一脉相承的。《小雅·正月》里有“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文心雕龙》里说“以障显彰”,其实,“藏”的艺术不正是中国几千年诗学的固有品格吗?“你的长衫装满我/我和我的列车超载/像一川祥云,和黑夜落入大海/汤羹与菜勺横亘天水之间/你的碗里暗藏锋芒/尽管我了解潮水的膨胀秉性/在我与时间的博弈里/你起身和衣,竖起我的耳朵/聆听悠远而真实的风声……”(《人到中年》)短短的一首小诗,不过九行,第一遍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没读懂。也许其中奇幻美妙的修辞、荒诞不经的幻想、离奇大胆的跳跃,让我们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可是细细再读两遍,你会把喜阳省略掉的解释性和连接性东西,用自己的经历填充丰满起来,于是看似晦涩难懂的东西却给了我们奇特的想象。正是由于喜阳没有在诗中过分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因此也没有作茧自缚。
静夜时分,喜阳坐在台灯下面,摆脱了一天的浮华,沉浸在诗的世界里,他说,“只有这时,我的心灵才找到了一个安放的地方。”透过那层层叠叠的玻璃镜片,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在一篇文章里,喜阳谈到了他的写作时,用了“普渡”这个词,我想他也是在说是诗歌“普渡”了自己。
(此文发表于《作家》杂志2013年第11期第113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