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孙桂林:聆听真正二人转艺术天籁的回响

标签:
80后诗歌长春商报吉林省委宣传部文化吉林文化 |
分类: 文化吉林 |
撰文/董喜阳
W=《文化吉林》记者
W:孙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文化吉林》的访谈。我知道您是一位二人转研究专家,还是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戏剧文学》杂志的主编,有人曾把二人转比喻成东北百姓的可口可乐,您怎么认为?
S:二人转专家真的谈不上,只是一直与二人转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你知知我在吉林从事文化艺术研究,二人转是绕不开的课题,很多东北文化元素都可以从二人转艺术中找到鲜活的标本;又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要向二
人转专家们请教,而《戏剧文学》又是在全国唯一开设“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栏目的杂志,不了解二人转就
不能与二人转专家们沟通,不了解二人转就编不好这个栏目。
我理解的“东北百姓的可口可乐”,就是老少咸宜、喜闻乐见吧,也就是二人转老艺人所说的“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二人转毕竟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往往是用民间立场来表达,即或里面有说教成分的“劝人方”也是民间的表述方式。这无形中成为底层的代言:它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观众觉得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是一样的、平等的,甚至台上人的身段比台下的人还低,便备感亲切。理性地分析这种民间立场,其中包含了批判、自嘲、反讽意识等,有一种自由的因子在里面。这种自由的因子与东北人崇尚的肆意豪放相契合,“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就比较好理解了。另外二人转唠的是东北老百姓的家常嗑,不需要语意转换和破译,一个暗语,一个眼神,甚至说口中有意的停顿,观众都会心领神会,尤其是在剧场里,往往有一种点燃的效果,博得意想不到的狂欢效果,所以老百姓听着“顺溜”、“可口”。
W: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王木箫把东北二人转比喻为“一朵土色土香的民间艺术之花”。您觉得吉林省发展二人转事业有哪些优势?
S:吉林发展二人转有得着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传统优势、人才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首先我们有优良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二人转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在这四个流派中,“东路二人转”即“江
东二人转”风生水起、艺术精湛、人才辈出。而所谓“东路”,就是以吉林市为中心包括榆树、敦化、舒兰、桦甸以及当年吉林管辖的五常、双城和宁古塔一带。当时在东北二人转界流传这样的话:“天下蹦蹦,数江东”、
“好唱手,江东走,江东养活好唱手”等等,足见当年在吉林境内二人转高手林立、群英荟萃、各领风骚的盛况。那么为什么东北三省的二人转艺人都要“江东走”?一是因为“江东”一带是粮食主产区,吃饭不愁;二是“江东”松花江水好,润嗓,二人转唱得“脆亮”、纯正。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二人转、支持二人转事业。把二人转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二人转实验队带学员传承二人转,推陈出新创作新剧目;再比如从1979年开始到2011
年,我们吉林举办了20 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现在叫“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推出剧目一千多部,推广150 多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曾经有“二人转部长”、“二人转厅长”、“二人转处长”之说,也就是指各级领导喜欢二人转、看重二人转。
近年来,各级领导又把发展二人转事业提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加以扶持,2008
年初,省文化厅林君厅长上任伊始召开的第一个艺术发展会议就是“二人转发展战略研讨会”,拜访的第一个专家就是王肯先生。在各级领
导的支持下,二人转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推出了一大批雅俗共赏的剧目,也推出了一大批像韩子平、秦志平、郑淑云、董玮、闫学晶等呈梯层结构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和张震、李鹏飞、陈功范等编剧。我们研究院2012
年作《当代二人转白皮书》项目时,曾到辽黑两省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这两个省二人转剧场演出的剧目都是吉林的剧目,出版的光碟里面的段子和配乐的作者都是吉林人。更值得骄傲的是以王肯、王兆一为代表的二人转理论研究不仅为二人转发展起到理论支撑作用,还将二人转理论延伸到东北文化的审美层面。
W:前几天在探望和采访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王兆一老师的时候,他一直在提二人转博物馆,据说已82 岁高龄的国家一级作曲家那炳晨老师还要把这里打造成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基地。这些是不是都体现了二人转博物馆的重要性,或者说它的存在已经不单单是“博物馆”而是精神方面的某种象征?
S:二人转博物馆在王儒林书记的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在省文化厅领导的指挥和督促下如期建成开馆。二人转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也和专家学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王兆一、那炳晨、田子馥、王木箫、杨朴以及文化学者张福贵、民俗专家曹保明等老师和省博物院专家都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设计方案和“展陈大纲”,曾分别呈送给这几位专家,请他们提出意见。王兆一老师和王木箫老师亲自动笔进行修正
和补充。为了使展览臻于完美,我们还到王二人转博物馆一隅兆一老师家“搜刮”和“拿来”图片,王木箫老师也把王肯先生的资料无偿献给博物馆。可以说,二人转博物馆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心血。开馆后,反响强烈,专家们一致认为“超出想像”、“没想到在1300平方米的空间浓缩了300
年历史”,“有历史叙述,有景观复原,有本体展示,有活态传承,有发展走向,看一遍看不够”。所以兆一老师在踏进博物馆看到序厅巨幅浮雕时便感慨:“王肯没看着啊!”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他对博物馆建设之举和设计布局的赞美之情。
其实,王肯先生在世时,二人转博物馆项目已启动。当他从木箫老师那里得知我们吉林要建二人转博物馆时,他用颤抖的手在信封上一遍一遍地写下“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馆名,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遗憾的是,当博物馆开馆之时,却缺少了王肯先生的身影,而他堪称绝笔的写在信封上的字,也永远珍藏在博物馆里。
有“二人转厅长”之称的省文化厅吴景春在开馆当天的“二人转传习所”传统剧目演出之后,兴奋得上台扭了起来,并表示这是他退休后最高兴的一天。随后他拉着我到每一张照片前,详详细细地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并承诺要把他家中的两箱子二人转资料全部献给博物馆。第二天,意犹未尽的老厅长又领着老伴坐着公交车来到博物馆待了整整一个上午。
我还曾在馆里看到过几位中年人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演员的名字,甚至他在什么时间在哪里看过他们的演出都得清清楚楚。
馆里的“二人转传习所”在没有演出时循环播放二人转专题片。我曾看到一些大学生模样的青年人看了两三遍还不走,而有的老“转迷”更是一边看一边感叹,不知是为艺人的遭际鸣不平还是为艺人技艺叫绝。
显然,二人转的腔调和味道已经融入他们的生命中、血液里。当这些腔腔调调和他们所亲历的历史同时端到他们跟前的时候,他们就像找到并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那份喜悦、那份亢奋可想而知。
W:咱们这个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第一个二人转博物馆,而且还在馆内设立了“二人转传习所”,这是不是要起到传承有序、开拓创新的作用?
S:二人转博物馆既然要力求浓缩300
历史,当然也要再现二人转初始时期、成熟时期的二人转演出形态,这是几张照片、几个场景无法还原、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博物馆的中心辟出一个既有演出功能又有原始格调
的小剧场,即“二人转传习所”。一是让观众看到原始形态的二人转是如何表演的,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二是让观众感觉、体味一下那些经典的传统剧目何以能够穿越时空传下来;三是通过这样的活态传承,对当下二人转艺术的实践者、研究者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有一点启示作用。
W: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建立势必将进有关部门和群众对二人转艺术的高度关注,对其更好地传承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孙院长能给我们说一下博物馆建立之后的长远打算吗?未来走向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在去年元旦期间都是免费开放的,这种制度一直会存在吗?
S:二人转博物馆会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因为是国内第一家二人转博物馆吧,开馆以来一直得到有关部门、媒体、文化学者和群众的关注。通过大家对二人转博物馆的关注,到进馆参观,了解二人转的历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今后再看二人转演出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无形中会有一些比较和思考,这显然对二人转知识的普及、二人转艺术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开馆之后,领导、专家和观众又提出不少修改完善的意见,另外一些老专家看到博物馆真的建立起来了,主动要把珍藏的资料献给博物馆,我们将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及新发掘的资料力所能及地进行替换、修改,以期更准确、更鲜活,与此同时,服务上也力求更到位、更有二人转博物馆特色。根据二人转艺术形式和所具有的文化特点,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该馆的固态展示功能,交流研究功能,互动体验功能,活态传承功能,力求成为吉林文化的一个特色景观。
W:您如何看待吉林省的二人转大环境,您觉得吉林本土二人转文化将如何面对市场?
S:我们现在说二人转如何面对市场,主要是指国办二人转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因为民营二人转本身就是在市场中孕育、出生、成长的,不存在面对市场的问题。
吉林二人转发展的大环境前边说过了,有那么多的优势,但为什么被称为根扎吉林、花开辽宁呢?我觉得,一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步入殿堂的辉煌而为辉煌所累、为表演艺术家的名号所累,放不下身段与观众交流,无形中把民间艺术殿堂化了,把丑角也变成了小生,失去了观众;二是我们的演出技艺过于单一。舞台艺术不同于模仿生活的影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讲究逼真,舞台艺术(舶来品话剧除外)尤其是地区戏曲和民间艺术,更讲究技艺。我们常常指责民营二人转艺人“玩杂耍”、挑战生理极限,但他们就是受欢迎,就是有吊起观众胃口的本事,甚至一个演员就能够在舞台上撑半个小时观众也不觉得腻。假如我们的国办二人转剧团演员既有民营二人转艺人的绝技,又有引以为资本的唱功,加之有东北文化精神的思想内容,市场可能会不闯自来。三是艺术实践者(包括二人转作者)不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道听途说个小事,捏巴捏巴就草草搬上舞台,唬弄观众,最后当然是被观众抛弃。以前经常听说哪哪舞台演出市场萎缩等等,细想起来,不光是演艺市场,任何市场都不存在萎缩之说,只能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你拿过时的东西、不受青睐的东西充斥市场,市场当然是排斥的、萎缩的。我觉得艺术市场在人的内心世界,只要能够走进人的内心世界,人人都是潜在市场一份子。所以我们只要拿出足以拨动人心弦的作品,二人转艺术包括舞台艺术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