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人,总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联想起苏轼、杜甫等文人骚客,可谁也想不到,长春市还活跃着一群80后诗人,他们为诗狂,以诗会友。最典型的代表人要数25岁的董喜阳,他从不自称自己是诗人,他觉得诗人是别人对自己诗歌的肯定,他更愿意说自己是写诗的人。最近,董喜阳和几名作家,正在筹划以长春诗人为原型制作一部纪录片,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喜欢诗歌,共同推动长春市精神文明的发展与和谐。
小学五年级与诗歌结缘
董喜阳是个活泼的人,更喜欢侃侃而谈。在他的记忆里,他是在小学五年级开始迷恋上诗歌,那时候他对文字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一年的时间,就把初中的历史课本都读完了。在2000年,董喜阳的一篇文章还获得了新概念作文三等奖。成绩也一直不错的他,考上了吉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大学四年里,董喜阳担任校园报刊的主编。大二时,董喜阳加入四平作家协会,结识了省内更多的诗人,他陆续在四平的许多刊物上都发表了作品,慢慢地他就认识了来自长春、通化和吉林的诗人。
大学毕业后,董喜阳去深圳工作了2年,那段时间,让他的诗歌有了质的飞跃。董喜阳说,“我在《诗林》杂志社做兼职工作,接受了最前沿的诗歌文化,对诗歌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深圳工作的这段时间,董喜阳还和长春的几名诗人组织了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为了筹办好这个诗会,董喜阳毅然将深圳的工作辞掉,回到长春。董喜阳说,“为了写诗,我付出了很多东西,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热爱诗歌,能够从诗歌中找到快乐,一切也都值得了。”
正在筹备出自己的诗集
到现在为止,董喜阳已经写了1000多首了,目前,他正在筹备出诗集。董喜阳说,“这个诗集打算叫《放牧青春》,想通过诗歌来抒发青春的美好。”
最近,董喜阳写了一首诗歌,名叫《悼友人》,“他不会醒过来了。他躺在之前的地方;像一片老去的雪片,我没有去过;那里的气温很低,使青春与衣服破裂;下午三点钟开始瞌睡,我在睡眠中抟雪球;列车越跑越近,像牧马人的长鞭;现在灯光亮起来,车厢内热闹起来;在经过一个叫做长春的小站;好多人跳下车,坐骑空成原来的模样。”
董喜阳说,这首诗是写于12月22日,因为那一天,他得知一位友人去世了,他想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准备拍长春诗人纪录片
最近,董喜阳和作家大斌先生,正在筹划以长春诗人为原型制作一部纪录片,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喜欢诗歌,共同推动长春市精神文明的发展与和谐。董喜阳说,在拍摄中,把诗人日常中的生活细节与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跟踪诗人生活的点滴,让更多人了解诗人,喜爱诗歌。
董喜阳说,目前在长春,80后写诗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封闭自己,搞起“抽屉文学”,这样不被别人知道的诗歌,不会向前发展,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让自己的诗有更大的起色。他希望组建80后诗歌群落,并且打出吉林省的诗歌名片。谈及未来,董喜阳说,“我还要继续写诗,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去经营。”
(记者 王秋月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