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的出路(吉林大学·肖瑶)

(2011-10-26 20:26:36)
标签:

80后青春诗会

80后诗歌

长春商报

刊物

杂谈

分类: 活动剪影

                         诗歌的出路

                                 ——记吉林省首届金秋诗歌朗诵会

                         (吉林大学·肖瑶)

  注:肖瑶算是我的学弟,现代攻读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而我攻读的是吉林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惭愧的是,他有自我研究方向,而我多数为了应付生存和工作。和原散羊哥哥也有过交流,算是一枚过渡的种子;感谢他来参加诗会,和我交流畅谈,遗憾的是没有参加晚宴。这篇文章写的很性情,浸染质感。留存……

    东北的秋末总会带着专属于冬天的那一丝冷酷无情。这样的天气,我喜欢午睡后的下午,倒上一杯热水,半躺在座椅上,拿起一本诗集或者研究某某主义的专著看上两眼。但某种莫名的内心涌动让我决定顶着习习凉风,乘坐轻轨赶赴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参加“吉林省首届诗歌朗诵会”,亲临这一次东三省诗人的聚会。

    得知这一诗会的消息,是通过董喜阳(董哥)的博客。其实,在此之前跟董哥没有多少联系,只是作为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我对于民间诗歌创作(其实很多民间诗歌创作已经转向了前台成为诗歌界的主力军)的兴趣极为浓厚,所以经常浏览他们的博客,关注他们近期动态,关注他们所写诗歌。看到这次诗会的消息,我随即在博客上给董哥发了纸条询问有关诗会的问题,没想到董哥很快就给了回复,互留电话,热情邀请我去参加,令我很是意外。我想这是作为当下诗歌参与者特有的热情吧。有时,人生机缘就是这么的奇怪,初次与董哥见面,陌生感全无,并邀我会后深入交谈。只是唯有遗憾,由于自己的临时繁忙的事情,交谈只能留在以后进行,在这里对董哥深表歉意。此外,在这次诗会上,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董辑老师,一首北岛的《雨夜》开场,震撼全场。

    诗会很成功,再次证明诗歌被加以朗诵的形式而独有的强大气场,给聆听者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无形的非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加速着聆听者心脏的跳动,激发着聆听者脑浆的翻滚。现场来了很多吉林省的诗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同时也涌入了很多学生,不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最起码,来到这里的人有着对诗歌的喜爱与兴趣,有着对诗歌的崇拜与向往。其实这样的情景也就是当下诗歌的出路。具体说来,也就是回归大众,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日常生活成为诗意的生活。受众面的扩大,参与基数的增加,也就自然而然的会促进诗歌的不断向前、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就如《诗经》,当诗歌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真正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时,当下诗歌真正的春天也就会来到。大众对于当下诗歌的期待,说到底还是要求诗歌创作者与诗歌专注于抒情。浪漫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到今天也没有全部实现(王佐良语)。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诗歌的传统国度,在诗歌的审美层面上,诗歌的抒情功能肯定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无论古典诗歌亦或新诗)。所以完成诗歌的抒情化也可能是解决当下诗歌发展窘境的一条值得探索之路。当然,作为诗歌参与者的本身,也不能放弃专属于他们的精英意识。在崇高的知识中追寻永久的诗意也应作为当下诗歌者的有益的尝试。因为,在诗歌日常生活化的同时,如果没有知识因素的左右,前者很容易又会走向诗歌的“口语化”(这里的口语化指的是那些没有任何文学意味的与道德价值追求的向下的诗歌)甚至是“口水化”的恶性循环。所以这就要求是个参与者增加自己的自身的修养,不能专为追求另类的所谓诗意而发出艰涩的嘶哑之声。

    另外,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所有的诗歌人一定要抱着宽广的胸怀去解读、评论。当然,为了不同的诗歌价值的追求分道扬镳也属文学艺术创作的正常现象。但是,要成就诗歌崇高的文学价值,就应该在创作与批评中摆出正确的态度。也许“学院式”批评在这里可以被加以利用,真正的走进某些诗歌,读者才能看到诗歌写作者所创造的广阔的诗歌思考境界与理论追求。毫无根据的一票否决决不是正确的诗歌批评态度。

    再者,当下民间诗歌参与者逐渐走向了诗歌界的前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互联网较普及以来。诗歌爱好者、专业诗人在网络的前沿开拓着在90年代被冠以“诗歌已死”名声的当代诗歌。他们属于“网络文学”,也属于“新世纪文学”范畴,应该也理应会被以后的文学研究作为一股文学潮流或者文学现象写入文学史。在网络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内,诗人们结成流派,为着共同的诗歌追求而努力。发表诗歌,出版民刊,召开诗会、论坛成为他们为诗歌而奋斗的主要方式。其实,如果说90年代的文学发展使得诗歌的地位被边缘化。那么新世纪以来的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诗歌创作实则是把诗歌从边缘化的地位拉上了安全的彼岸。在他们诗歌创作空间内,暗藏着强大的潜力与将要迸发的强劲冲击力。他们是当下文学界的一股暗流,总有一日他们流出地表,向世人、主流文学界与批评界展现他们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倒是类似于陈晓明教授所提出的有关“文革”文学中的“潜在写作”或者称之为“地下写作”的状况。“文革”结束后,“白洋淀诗群”所开拓的现代主义诗歌终于由“朦胧诗”运动继续发威,影响了整个文学界。所以,当下的诗歌创作也可以说是一种“潜在写作”,走向台前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从这点看来,当下诗歌的出路还是有值得让人欣慰之所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诗会,对于诗歌参与者的热情甚感意外。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的力量,更确切的说是诗歌的力量,那种超现实的神秘的力量总是让人们充满激情。期待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只有在参与中才能了解真相。当然,希望下次的诗会能在吉林大学来举行。众人皆知,吉大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中写下过不可抹去的一笔,在吉大有这样的传统,也有同样激情的诗歌参与者。

    最后,还要再次感谢董哥的热情邀请,也要再次道声抱歉。此外,还要感谢原散羊(永哥)对于自己那篇拙作的推荐。他们让我更加接近了当下诗歌的美丽世界。

 

                                                           2011年10月25日晚

                                                                      记于诗会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